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战平主任医师为陕西省名中医,现为陕西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组组长,他认为祖国医学对“疫戾”发病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疫戾”发病的成因分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爆发于己亥岁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隶属中医“疫”病范畴,其具有发病快,传遍迅速之特点。在历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里,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对疫病认识的记载,随着历史进程中疫疠的爆发,后世医家对疫疠的认识也逐趋清晰,其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其集大成者,基于此理论的认识,对于“疫戾”的诊治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治病求本”作用,为疾病的辨证分型,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作用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因此,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继承和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风的特点是发病急,病势陡转急下,变化迅速,行势如风,变化多端,因此自古以“风”名之。“中风”之名沿用至今仍然贴切、形象。对于中风病机而言,自《黄帝内经》以来,外风说、内风说、非风说、真中及类中等病机学说的出现,反应了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已经因时代、地域的不同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较多变化。本文从“风”谈起,理清中风病机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化对风邪致中风的内涵理解,提高临床对中风病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历代医家对湿毒的认识、现代医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中对湿毒的认识、湿毒与慢性肾衰的关系、临床应用论述了从湿毒论治慢性肾衰。从病因、发病、病机、转化、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方面深入认识浊毒之邪的致病规律和治疗规律,有利于疑难及难治性疾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4.
“其实者,散而泻之”一语,出典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指导临床治疗之重要原则,然对此经文之注释文献虽多,但因为历代医家对此经文认识不一,后学困惑难明之处仍多。本文愿结合《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提出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务望教正。1历代医家认识摘选历代医家对此段经文注释颇多,于此仅就有代表性之大家见解摘选一二。1.1“其实者”认作“表实”“里实”说“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宜泻。”(宋·林亿《黄帝内经索问释》)“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直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明·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相似文献   

5.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或伴有内脏器官的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本病病程长、病情较重、病人痛苦、难以根治,是医学界一大顽症,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有许多学说,但确切病因仍未明确,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满意的疗法。该病在中医学中归入“痹证”之“皮痹”范畴。笔者整理历代文献,将历代医家对“皮痹”的认识作一总结,并对近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进行归纳,试图在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藏中探索出一条治疗硬皮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疸发病多与湿邪有关,《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湿邪是黄疸的重要致病因素.古代及现代众多医家均认为黄疸当从湿论治.而利湿则是黄疸的重要治则之一。《金匮要略》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原则.创立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著名方剂,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急性痛症以新病暴急或痼疾猝然发作或加重而引起疼痛为特征,故在古代文献中有关其病名常冠以“卒”、“暴”等字样,如卒心痛,以区别于慢性病。而针灸在治疗急性痛症方面历来为众多医家所津津乐道。笔者在跟随陈教授临床学习时,深幸于耳闻目睹试着举例浅析中医针灸的辨“证”思维在其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非典”的发病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对瘟疫致病原的认识 中医学将蔓延迅速、流行一时的各种急性传染病统称为“瘟疫”。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描述,明代医家吴有性著有《温疫  相似文献   

9.
1 对中风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状而言,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意外,在临床属常见多发病。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漫长历史过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中风”之病名,之后历代诸多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都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还记载有有关中风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对中风病历来众说纷纭,在治疗上也多种多样。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之所以称其中风,是因为本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发展快的临床特点,古代形容其发病之快犹如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意即其起病速度像暴风席卷大地那样的快,或像射出的飞箭中靶那样的急,确实因起病急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晋生 《四川中医》1999,17(7):16-17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却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1表热随经侵血,博结阻于少腹仲景对太阳病不解,表热随经入腑,与血相结少腹(后人称蓄血证)者,采用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法,但治分缓急轻重。若蓄血尚轻但发病较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予以桃核承气汤。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以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泄热,合用而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