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224-2225
目的:探讨寒环境因素对正常及肺气虚大鼠肺组织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寒邪组、肺气虚组、肺气虚加寒邪组,每组10只。肺气虚组模型复制采用气管注射脂多糖与烟熏的复合方法。造模28 d后,肺气虚加寒邪组与寒邪组给予寒环境7 d,4 h/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气虚组、寒邪组和肺气虚加寒邪组大鼠肺组织中(RSV)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寒邪组、肺气虚组比较,肺气虚加寒邪组肺组织中(RSV)含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1肺气虚模型大鼠肺组织中(RSV)含量增加;2人工模拟寒环境会引起正常及肺气虚大鼠肺组织中(RSV)含量增加,对肺气虚大鼠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气虚模型大鼠肺、肾组织AQP1表达及血中ET、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为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肾相关理论提供依据。方法: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及熏香烟方法复制肺气虚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方法、RT-PCR方法测定肺、肾组织AQP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应用放免法测定血中、肺组织匀浆中ET、IL-1β及TNF-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AQP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肾组织AQP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血中ET、IL-1β及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肺气虚模型大鼠肺组织AQP1表达下调;肾组织AQP1表达上调;血中及肺组织中ET、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结果提示肺主"通调水道"功能之一可能与影响肺肾组织AQ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气虚模型大鼠肺、肾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及血浆中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为中医学肺肾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中ET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AQP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肺气虚模型组肾组织AQP1表达高于对照组,而肺组织AQP1表达低于对照组;模型组血浆ET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气虚模型大鼠肾组织AQP1表达增强,而肺组织AQP1表达降低,ET可能促进肾组织AQP1表达、抑制肺组织AQP1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不藏魄型失眠模型大鼠相关脏器中多巴胺D1、D2受体的表达差异。方法:将16只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失眠模型组,每组8只。失眠模型组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进行造模,造模9 d。造模成功后,取两组大鼠的肺、大肠、脑、心、肝、脾和肾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肺和脑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织中多巴胺D1、D2受体的表达。结果:失眠模型组肺组织HE染色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微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可见巨噬细胞;脑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在肺、大肠、脑、心中,失眠模型组D1受体表达明显升高(P<0.05),D2受体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不藏魄型失眠模型大鼠肺、大肠、脑、心中多巴胺D1受体表达明显增加,D2受体表达明显降低,说明D1受体表达增加,D2受体表达降低与肺不藏魄型失眠机制密切相关,是该型失眠模型的失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反复感染儿童头发微量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收集部分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经中医辨证属脾肺气虚和脾肺阴虚共213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脾肺气虚和脾肺阴虚复感儿童头发 Zn、Ca、Mn 均下降明显,P<0.01,头发 Cu 明显升高,P<0.01,Zn/Cu 下降。头发 Fe 有下降趋势,其中脾肺阴虚女性组与正常儿童比较,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麻黄、黄芩穴位贴敷肺俞穴对健康受试者颈胸部及背部穴位体表温度影响的差异,了解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招募10名健康受试者,每名受试者均进行3次贴敷,第一次贴敷麻黄粉0.5 g,为麻黄组;第二次贴敷黄芩粉0.5 g,为黄芩组;第三次贴敷麻黄+黄芩粉各0.5 g,为混合组。将准备好的药贴贴在受试者肺俞穴上,贴敷时间为3 h,每次贴敷间隔3天。贴敷前后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受试者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和膻中进行热像图和体表温度信息采集。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以及贴敷后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对不同穴位的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红外热像图直观分析显示,黄芩组和混合组贴敷后受试者背部红外热像图红色面积扩大。红外热像图定量分析显示,贴敷前组间比较,左侧肺俞和左侧魄户穴位体表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组贴敷后左侧肺俞、天突及膻中体表温度下降(P<0.05);混合组贴敷后双侧肺俞、双侧魄户、身柱、廉泉、天突和膻中体表温度均下降(P<0.05或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测大鼠一般情况、肺组织病理和免疫学指标,评价以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为病理基础构建的肺气虚大鼠模型。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各24只,复制BLMA5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模型,两组均于造模后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测动物一般表现并记录体质量变化,分别于第7、14、28d处死8只大鼠,依次收集大鼠血清和肺组织。通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肺泡炎分度、MASSON染色观察肺纤维化分级的变化;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NF-γ、IL-4、IgG含量的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精神疲惫,活动量减少,行动迟缓,食量减少,体质量增幅减轻,与气虚的证候特点符合。(2)模型组大鼠早期肺组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次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以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3)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gG表达在各时期呈逐渐下调趋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4的表达在各个时期呈增高趋势,而IFN-γ的表达在各时期呈逐渐下调趋势,并且IFN-γ/IL-4比值在各时期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正常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肺纤维化为病理基础构建肺气虚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肺气虚大鼠肾脏组织与钠离子转运相关蛋白表达,为中医学肺肾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肺气虚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性Na^+:通道(ENaC)、Na^+-K^+-2Cl^-转运体(rBSC1)蛋白表达,放免方法测定血浆与肺组织中醛固酮(ALD)、心房钠尿素(AN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管ENaC、rBSC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同时血浆与肺组织中ALD水平升高而ANP水平下降。结论肺组织通过释放ALD和ANP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ENaC、rBSC1蛋白表达,从而调节肾小管对Na^+与水的重吸收而影响机体水液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大鼠气虚自汗模型,为评价药物治疗气虚自汗作用提供一个研究平台.方法 以烟熏法并佐以麻黄汤造成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虚自汗模型.结果 大鼠COPD气虚自汗模型与l临床气虚症状基本一致.结论 大鼠COPD气虚自汗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11.
电针“中膂俞”抑制膀胱活动亢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针“中膂俞”对L 多巴诱发膀胱活动亢进的尿动力学影响。方法 :以L 多巴诱发的膀胱活动亢进为动物模型 ,在动物清醒和自由活动的状态下 ,应用连续膀胱测压技术动态观察电针“中膂俞”对排尿过程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电针“中膂俞”可减少排尿频率 ,降低膀胱基础压 ,升高膀胱最大充盈压和排尿压 ,增加排尿量。结论 :电针“中膂俞”对L 多巴诱发的膀胱活动亢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2005,22(5):412-414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试验选用健康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 +“足三里”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实验结果如下 :电针“足三里”组大鼠T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T8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电针非经非穴组 ,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且“足三里”组T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 (P <0 0 1 )。免疫抑制组T4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T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免疫抑制 +“足三里”组大鼠T4细胞百分率与免疫抑制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P <0 0 1 )。结果显示 ,电针“足三里”穴可明显提高正常大鼠与免疫抑制大鼠的淋巴细胞亚群。而电针非经非穴点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足三里”是否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 :40只大鼠 ,随机分为四组 ,即“足三里”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 ,每组 1 0只。用无水乙醇按每只 1mL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粘膜细胞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cl 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非常明显 ,“足三里”组与模型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 (P <0 0 5)。Fas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不明显 ,“足三里”组与非穴组、模型组比较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的机理 ,是由于促进了Bcl 2基因蛋白表达 ,抑制了Fas基因蛋白表达 ,并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肝者,罢极之本”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者,罢极之本”历代医家认识不一,通过对《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五本”含义的比较分析,结合“罢 极”字义,认为应将“罢极之本”解释为“藏血主疏泄”之本,才能高度概括肝脏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揭示肝脏作为人 体“五本”之一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小柴胡汤"和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有把多种治法合于一方的组方特点。《伤寒论》"和法"的形成,是后世医家在对《伤寒论》及小柴胡汤的阐发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首次提出"和法"的是成无己,其涵义是融会多种治法合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方法,不是一种单一的、具体的治法。"和法"是一种变化无穷的治疗方法,小柴胡汤只是"和法"中的一种方法。张介宾、程钟龄、戴天章、何廉臣等医家有关"和法"的论述丰富、完善了中医学"和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第25篇“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有“野苣”“白苣”2种食物,古今医家多认为是苦菜或莴苣,但惜未论述考证经过。本文首先通过考证篇中条文来源,判断出“野苣”“白苣”是秦汉时的1种食物,再通过“莴苣”传入我国的时间和梳理苦菜的别名,认为二者不是苦菜和莴苣。然后判断出“苣”是“秬”的类化字,学术界又以“黍”释“秬”,再查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和相关期刊论文,得出“秬”是黍中有糯性且黑壳粒大的品种,“野苣”是其野生种,“白苣”可能是黍中非糯性且苗期叶片带淡绿色(所谓微白)的品种,也可能是黍中白壳的品种,二者的原植物是今禾本科黍属植物黍(Panicum miliaceum 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除湿方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采用健脾除湿方及消风止痒颗粒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各观察1次皮疹形态、瘙痒程度、皮疹面积的变化;采用DLQI量表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皮疹形态、皮疹面积及瘙痒程度积分,两组治疗4周后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总分,两组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单项积分如"瘙痒或疼痛"、"感到尴尬或沮丧"、"影响逛街购物、完成家务"、"影响着装、穿戴"、"影响学习、工作"、"影响睡眠质量"治疗组患者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除湿方能显著改善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电针“四关”穴对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京京  孟宏  文娜  姜亨圭  图娅 《针刺研究》2004,29(2):130-134
目的 :观察复合应激致慢性疲劳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变化以及电针“四关”穴的调整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四关穴组及电针它穴组。应用慢性束缚加冷水游泳的复合应激因素造模。采用旷场实验、鼠尾悬挂实验和力竭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 ,并从行为学角度对模型及针刺的防治作用进行评定。结果 :复合应激致慢性疲劳大鼠出现体力下降及抑郁样行为 ,电针“四关”穴可改善这种抑郁样表现 ,并能对抗体力的下降。结论 :电针四关穴能够明显防治应激所致的慢性疲劳 ,改善体力活动 ,对抗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0.
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bcl-2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PLGC)的治疗作用及其对PLGC组织中bcl-2凋亡相关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40例PLGC患者分为治疗组(胃炎消治疗)25例和对照组(维酶素治疗)15例,治疗前、后胃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标记法作bcl-2癌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0%,病理疗效以中度异型增生为好,作用优于对照药(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cl-2癌基因mRNA转录水平表达下调(P"0.05)。结论:胃炎消对PLG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LGC组织中bcl-2癌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