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强 《河南中医》2011,31(11):1322-1323
传统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枢机,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而现代中医将"脑"与失眠联系起来,认为脑主宰生命活动与失眠,脑统司五脏之神志与失眠。睡眠与失眠的关键在于五脏之神是否守舍,脑神是否安宁。  相似文献   

2.
阐述脑神学说,着重分析北宋《圣济总录》"囟(脑)者物有所受命"及现代医学对中医脑主神明学说发展的影响。阐发脑神主睡眠说,其是指睡眠和觉醒由脑神的活动来主宰,失眠病位主要在脑,与五神相关,病机关键是脑神失所主,辨证施治当从脑神为主的一种理论。并从理论、方药、临床和亚健康等方面进行瞻望。  相似文献   

3.
中医脑神学说的发展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脑神学说的发展与反思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孙迎节关键词中医脑神学说;心主神明;脑主神明;理论研究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但神究竟由何脏所藏、何脏所主,近百年来一直争论激烈,至今尚无定论。以《内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理论将神志活动主...  相似文献   

4.
“脑主神明”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07,24(6):441-444
确立和发展"脑主神明"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可以通过正确阐释脏腑功能和补充五行学说阐释脏腑关系之不足以重构完善的藏象学说。二是可以促进中医临床发展,并提出在"脑主神明"理论指导下,应该完善脑统领、主宰脏腑,脑定位、管理经络系统,脑、脏腑、经络相互影响等假说。  相似文献   

5.
睡眠障碍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复杂,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及生活节奏加快,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睡眠障碍或与睡眠相关的疾病。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和恢复正常睡眠功能。本文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及现代"脑肠肽""腹脑学说"等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失眠,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选穴。  相似文献   

6.
体质学说是一门新兴的理论学说,失眠作为现代临床常见病之一,本文从体质学说入手,论述了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和体质学说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失眠病机,从而协助指导失眠的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主新解     
唐蜀华  王石 《四川中医》2023,(11):29-3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学需要理论带动实践的创新,而不满足于单纯依靠临床经验的重复积累。本文对五行学说提出异议,对脏腑学说提出我们的新观点。中医经典尊心为“君主之官”,认为“神明出焉”。随着科学进步,“脑主神明”已成为科学常识,尊脑为“君主之官”,肯定“脑主神明”更符合促进中医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医睡眠学说及其科学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睡眠学说包括阴阳睡眠说、卫气运行睡眠说和神主睡眠说。三者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中医睡眠的独特理论体系。阴阳说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人体睡眠和醒觉的基本原因;卫气运行说是阴阳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神主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中医睡眠学说与现代睡眠学的认识相通融,具有科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论中医学说脑与五脏,命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医学说脑与五脏、命门的关系郑雅琴(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职工医院111003)1以脑为脏学派的历史从中国古代医学流派形成的源远流长中,中医各家学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各家学说各有不同,对于中医阴阳、脑、五脏论、命门这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章薇  严洁 《中医药导报》2003,9(1):11-13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自<内经>"心主神明"以来,随着中医学说的发展,"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心脑共主神明说"的争鸣也渐次展开.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在理论上"心主神明"仍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多数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临床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脑主神明"的理论,指导脑病的诊疗.因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应拘泥于"心神说"与"脑神说"之取舍,而应从"心脑相关"的角度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学心、脑生理、病理理论与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各方面探索和完善中医心脑学科的相关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心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分析失眠的特征,认为失眠的辨证治疗具有典型的心理学特征。中医的形神观包含了患者的心理感觉,患者对失眠的心理反应影响着失眠的论治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眠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中、西医病因病机。方法:采用14C呼气试验对90例失眠伴明显消化系症状者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并与30位健康对照组作比较;同时选择30例Hp感染患者作自身胃镜检查,以判定疾病性质。结果:①观察组(失眠组)Hp感染阳性率(77%)显著大于对照组(20%,P<0.01);Hp感染程度2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14C呼气试验与胃黏膜快速尿素酶Hp自身对照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敏感度以14C呼气试验为高。结论:失眠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中医理论,应注入"卧不安亦胃不和"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中医不寐四诊辨证分型在五脏定位上的一致性。方法:收集睡眠专科专家门诊204例不寐患者,填写临床信息采集表,分别进行不寐的五神分型和四诊辨证分型并确定五脏定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K=0.837(P〈0.001),表明两种分型方法对不寐辨证在五脏定位上的一致性较高。结论:不寐五神分型与四诊辨证分型在五脏定位上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均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辨证和安神药同方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中药方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的总有效率达到92.5%,对照组治愈的总有效率达到70.0%,两组的治疗情况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能够有效的治疗顽固性失眠,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从脑与五脏的关系浅论失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但对其病位以及各脏腑在失眠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认为失眠与脑、五脏密切相关,而脑主宰五脏,五脏亦反作用于脑。在脑神衰弱基础上,五脏神乱,上逆犯脑,脑神失调,从而导致失眠。长期失眠脑神愈衰,五脏神愈乱,形成恶性循环。故提出脑神衰弱是失眠的病理基础,五脏神紊乱是失眠的病因,脑神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失眠成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对于失眠的治疗,安神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显著的疗效。笔者就安神中药制剂的研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实践研究作相关的探讨,以期为中药安神制剂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整理近5年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综述,了解目前中医药在该病治疗领域的进展,以期深化中医对本病的理论认识,提高临床和实验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海霞 《光明中医》2016,(10):1360-1361
目的探讨中医睡眠相关理论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物及针灸联合治疗,记录两组失眠患者临床疗效,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两组失眠患者经上述相应方法治疗后,研究组获得高达88.89%临床总有效率,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1.11%,两组数据对比P0.05则提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失眠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理论治疗后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获得理想睡眠状态,保障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结合加味交泰丸与六味地黄丸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中药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和交泰丸;埋线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施以穴位埋线。经2个月治疗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价疗效。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9.1%(49/55)、中药组为67.3%(37/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4,P=0.006)。治疗后,埋线组睡眠时间[(0.86±1.11)分比(1.29±0.88)分, t=2.251]、睡眠效率[(0.13±0.71)分比(0.43±0.55)分,t=2.477]、催眠药物[(0.93±0.77)分比(1.41±0.81)分,t=3.185]、日间功能障碍[(1.14±0.61)分比(1.59±0.60)分,t=3.900]及PSQI总评分[(6.71±3.55)分比(8.32±2.48)分,t=2.757]均低于中药组(P<0.01或 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加味交泰丸与六味地黄丸可延长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时间,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