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的图形化知识挖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研究了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别以用于治疗血虚血瘀证和血虚血瘀兼有血热证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将方剂中的中药分别按性味归经进行分布,应用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形成分布图。总结分析了不同证型方剂性味归经分布图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与用于各种证型的方剂相对应,研究其配伍规律。通过该方法得到了治疗血虚血瘀证及兼有血热时的不同方剂作用特点,与传统中医理论一致。该方法用于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研究,可以将中医理论转化为数字化的图形研究,更加直观、形象,便于从中发现规律,为中医方剂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维图形化数据挖掘方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用于不同血瘀证证型的四物汤类方的配伍特点,从组方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等属性研究各类方之间的共同特征。方法:在本实验室开发的二维方剂图形化挖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属性,分别以性味、归经、功效属性为坐标,将方剂信息表现在三维图形上。分别将用于各类血瘀证型的方剂转化为三维图形,并寻找各类血瘀证型方剂对图形中的共同节点,分析四物汤类方治疗血瘀证的用药特点。结果:通过适用于不同证型的各类方间的三维方剂图形比较,发现了部分四物汤类方治疗血虚血瘀证的部分共同特征。组方药味性味以辛、甘、温为多,大多归肝、心、脾经,功效以补血、活血、止痛为主。这类节点在各证型类方中均出现较多,平均每方出现0.5~1.5次。这些节点可代表四物汤类方治疗血瘀证的一般特点,与传统理论相符。结论:三维图形化数据挖掘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从复杂数据中发现规律,非常适用于类方数据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3.
病-证-方-药结合探析左金丸配伍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证-方-药”结合研究有利于揭示经典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内涵.在该文中,以左金丸为模式经典方,从中医对肝火犯胃证的病因病机认识、现代病理药理的阐释、左金丸的方解及性味归经、药效物质及其药理作用多角度出发,以期揭示左金丸的配伍规律和性味归经的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复方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特性建立了模糊量化方法,并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小柴胡汤进行了分析,基于方剂中药物的模糊相似关系讨论了小柴胡汤的配伍规律,得到了与传统中医理论完全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药方剂配伍讲究性味归经和气机沉降,根据多种配伍原则和多味药的性味配合进行配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识到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核心原理,但目前还未有明确的方法指出如何基于药性进行配伍。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二分图和贪婪算法的方剂配伍设计方法,通过以四味鹿茸丸的药性组合模式为模板组出新方为例,证明该方法可为方剂配伍提供快速选药的思路,并讨论了此方法用于替代珍惜濒危药材和禁用药材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分析治疗糖皮质激素相关型股骨头坏死(glucocorticoid-associ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GA-ONFH)的中医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20年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维普中中医药治疗GA-ONFH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GA-ONFH的证型、证候要素、方剂及用药频数、性味归经,挖掘药物的核心组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模板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用SPSS软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从筛选出的53篇文章,共收集糖皮质激素相关型股骨头坏死证型16个,其中肾阳虚、肾虚血瘀、气滞血瘀为主要证型;证候要素8个,以肾虚、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候要素;方剂30余首,以右归饮、桃红四物汤、补肾活血汤为主;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9条,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60条;聚类分析得到药组9个,因子分析适应型检验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7个公因子。关联规则体现出补肾活血的治法特点,在治疗GA-ONFH上以右归饮为基础进行配伍,佐以活血化瘀;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共同体现出补肾助阳、活血化瘀的治法特点,此外因子分析尚可反应健脾益气、化痰除湿的特点。结论糖皮质激素相关型股骨头坏死的中药治疗的主要药物配伍是补肾助阳和活血通络,并以甘味,归肝、肾和脾、胃经的药物居多,这一结果将对中医临床治疗GA-ONFH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治疗心力衰竭常见证型用药规律分析,探索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古籍和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治疗心力衰竭的方剂,并将搜集到的方剂进行中医证候分型,使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算法,分别对3种证型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其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有效方剂476首,包含266味药,气虚血瘀证125首,气阴两虚血瘀证123首,阳气亏虚血瘀证228首。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核心药物分别为29、28、28味(核心药物用药频次大于等于总用药频次的13.6%);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两味药(药对)之间的关联规则分别为12、16、22条;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多味药(药组)之间的关联规则分别为16、20、26条。结论: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出3种证型的用药规律分别以补气、益气养阴、温阳为核心,加以活血化瘀、利水化痰,标本兼治,并配伍理气药,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总体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唐代王焘所编撰《外台秘要》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将《外台秘要》卷第十一中治疗消渴病的87首方剂用药进行整理,经过药名、性味归经等标准化后,以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分析药物使用、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和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外台秘要》方所载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对筛选出的87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根据关联规则得出2味药物组合17个、3味药物组合3组,运用聚类方法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个序列。结论:《外台秘要》法宗仲景,开创三消论治之法,对研究中唐以前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为挖掘古代医学文献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据方法探讨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方剂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数据库(1956-2016)、CHKD专利全文数据库(2010-2016)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将筛选出的352个方剂辨证分型后予以清洗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算法对其证型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352个方剂涉及子证型28种,证候组合109种;28种子证型中,主要为虚证11种,郁证8种;14种核心子证型中,主要为虚证8种,郁证4种;子证型频次较高的7种依次为痰郁>血瘀>肾虚>湿郁>肝郁>血虚>脾虚;子证型的组合模式中频次不少于8次的组合依次为:痰郁-湿郁,肾虚-痰郁,痰郁-血瘀,肾虚-血虚,肾虚-湿郁,肾虚-血瘀,肝郁-肾虚,肝郁-痰郁;证候组合中,以肾虚血瘀型、肝郁肾虚型最多,其次为痰湿型、痰血瘀结型和气郁血瘀型。所用中药350味,其性味以温、甘为主,归经以入肝经为主;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分别为当归、菟丝子、香附、茯苓、熟地黄、白芍、川芎、丹参、枸杞子、甘草;肾虚血瘀型前7味高频用药依次为当归、菟丝子、丹参、赤芍、香附、山药、山茱萸;肝郁肾虚型前7味高频用药依次为:当归、柴胡、菟丝子、香附、茯苓、丹参、白芍;痰湿型前7味高频用药依次为:茯苓、半夏、陈皮、当归、香附、川芎、苍术。结论:分析结果显示,肾、脾、肝脏腑功能失调是PCOS主要病机;湿、痰、瘀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病性方面主要体现为虚和郁;补虚和解郁是治疗PCOS的根本方法,而补肾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是治疗PCOS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肿瘤发热常用药物的规律和特点,为肿瘤发热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36年的相关文献,将符合标准的118篇文献中的处方用药归类,查出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东方灵盾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WTM),对符合标准的360篇专利主题词进行在线统计分析。结果:对文献里涉及中药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甘草、柴胡、黄芩、当归、人参、地黄、白术、黄芪、知母、白芍。文献收录的156味中药多为清热药及补益药,性多寒、温,味则以苦味为先,其次为甘、辛,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肺、心经。对WTM数据库检索专利进行统计,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甘草、黄芩、黄芪、人参、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茯苓、生姜(干姜)、党参。结论:苦寒入肝经药物为治疗肿瘤发热的常用药,常用药物为甘草、黄芩、黄芪、人参、当归。  相似文献   

12.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IV.镇痛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火麻仁、薏苡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苍耳子、白前、藁本、款冬花及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天冬、莲须、浙贝母、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和延长热痛刺激甩尾反应潜伏期的镇痛实验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镇痛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镇痛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  相似文献   

13.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Ⅱ)抗溃疡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苍术、清半夏和木香,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白鲜皮、苦楝皮、薏苡仁和火麻仁,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款冬花和苍耳子,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射干、浙贝母、天冬、莲须和桑白皮共20味,进行抑制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盐酸性溃疡和吲哚美辛乙醇性溃疡形成实验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抗胃溃疡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抗胃溃疡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具有一定的特有性。  相似文献   

14.
抗抑郁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冰清  邵欣欣  付晓凡  周梦婕  陈聪 《中草药》2021,52(11):3344-3352
目的解析中药复方中抗抑郁中药的宏观属性(四气、五味、归经等)分布规律及中药与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1018篇文献,整理出163首复方,涉及262味中药,8种现代药理作用机制;通过频数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起到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多为苦、辛,温、寒,归肝、脾、心经的中药,且不同时代的用药规律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明代以前以"肺脾二经"为主,明代后期至现代以"肝脾二经"为主的用药规律。结论具备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属性及作用机制具备一定的分布规律,抑郁症可从肝脾论治,且与脑肠轴相关机制关系密切。这为新的抗抑郁药物及其成分的活性筛选以及抗抑郁药物的实验研究提供数据以及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主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及药性。[资料来源]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中医,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1月至2013年3月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处方用药相关文献。初检文献1386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9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108篇,涉及方剂108首,药物189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CGN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分析有关方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涉及药物189味,累计频次1185次,频次≥5次60味,累积频率82.11%;频次排序:黄芪(81.80%)茯苓(55.60%)丹参(46.30%)益母草(41.70%);功效类别排序:补虚(35.87%)活血化瘀(17.16%)利水渗湿(15.52%)清热(12.13%)。频次≥5次60味,药性973频次、药味1524频次、归经2502频次;药性排序:温(311)平(270)凉(196)寒(185)热(11);甘、苦、辛、淡四味计1354频次(87.81%);主归肝、脾、肾、肺、心、胃诸经,计2080频次(83.13%)。临床常以黄芪、茯苓、丹参与益母草为基础方,用药补虚为首,配伍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与清热药,提示CGN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瘀湿互结。[未来展望]治疗慢性肾炎重在补气健脾,活血泄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总结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证特色;方法:收集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证用药,分析用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分布,总结用药特色;结果:研究收集到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中药232种,关联规则发现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主方为天麻、钩藤、辛夷、全蝎、蔓荆子(S=73.51%,C=98.71%);主方的四气分布中平性占33.66%,温性占27.67%,凉性占20.70%,寒性占17.96%,其他药物中寒性占46.89%,温性占24.34%,平性占22.87%,凉性占5.90%;主方的五味分布中,辛味有48.07%,甘味有31.49%,苦味有20.44%,其他药物中苦味有31.52%,甘味有30.30%,辛味有19.24%,此外酸、涩、淡、咸也有一定的分布;归经中主方归经较多的有肝经41.69%,胃经19.74%,肾经13.38%以及心包经10.78%,肺经10.38%,脾经4.02%。其他药物归经分布较多的有肺经23.15%,肝经15.29%,脾经13.80%,胃经13.78%,此外肾经、大肠经、小肠经、胆经、膀胱经、心包经等均有一定的分布。结论:吴敏教授治疗抽动障碍以治肝风为基础,肝肺并调,平时用药注重脾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处方数据挖掘近二十年中医药方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伍规律及为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2000~2019年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44篇临床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共涉及141首方剂。得到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全部中药187味,药食同源类中药42味。全部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半夏-陈皮,半夏-丹参,半夏-茯苓,药食同源类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茯苓-陈皮,茯苓-山楂,茯苓-甘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性多寒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性多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经为主。  相似文献   

18.
单味药性五味与归经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国药典中261种单味药性的五味与归经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苦-辛,甘-咸,辛-咸间归经规律明显不同外,余均类似;相表里两经合并分析,对归经规律影响颇大。本文结果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