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炳林 《江西中医药》2004,35(10):11-12
清代医家治病多注重体质 ,如石芾南 :“欲诊其人之病 ,须先辨其人之气质阴阳”(《医源》) ;如叶天士 :“凡论病先究体质、形色、脉象 ,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叶案》) ;又如章虚谷 :“治病之要 ,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医门棒喝》) ;还有薛生白 :“拙见论病先究体质”、“凡看病必究体质 ,如通套混治”(《扫叶庄医案·卷二》)。如此看重体质 ,是治病求本之举。“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一切证候的产生都与体质息息相关 ,证候只是标 ,体质方为本。下面笔者从《扫叶庄医案…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中医?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中”,即中等之意,“中医”即中等医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第二种解释:“中”,念zhòng,即“符合”之意,“中医”,即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曰:“(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若让庸医治病,反而越治越坏,即我们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比如慢性肝病,经过长期的治疗,病情还是会发展、变化.再有一些病就是“真死不治”,如张仲景《伤寒论》里就有多条“死不治”的条文.第三种解释:“中医”,即指中国医学、祖国医学,亦即国医,与西洋医学相对而言.现代所谓“中医”,即取第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许金 《北京中医药》2013,(12):922-924
《寓意草》是一部记录医案、医话的著作,为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所著,与《尚论篇》《医门法律》合称“喻氏三书”。《寓意草》记载了喻氏“视人如己”的从医宗旨,及临证时倡导“定议病式”和“先议病后用药”的施治思路。喻氏临证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讲究立法用药,同时顾及用药前后的病机转归,还注意时令、体质不同对辨证治疗的影响。书中所载病案及理论皆为喻氏多年行医所得的宝贵临床经验,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书记有喻氏医案、医话60余则,其中血证病案5则,将其辨治思路运用于肿瘤患者血证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本刊颁发给“中医高校教材自学辅导专栏”第二次开卷测验优秀者的纪念品为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中医珍本丛书之一——《轩岐救正论》。该书由明·肖京编著,清初刻本。全书六卷,分别为“医论”“四诊要法”“药性微蕴”“份寒门医案”“杂病门医案”“医鉴·病鉴”。“医论”中论脏腑气血生理者三,诸痿利痢病机,此外还有关子治法、方论及“医贵广识”等四篇。“四诊要法”中有望、闻、问、切及治法大要等四十六篇,以脉诊为最详。诸如二十八脉之脉象、主病、鉴别及多种奇脉和各家脉学,无不备述。“药性微蕴”中收药250余味,其中或引用各家文献,深入阐明药性;或集中作用相近的同类药,扼要写其各自特点。“医案”两卷,分述各种外感、内伤杂病,议论每有独到见解,其治多以治本扶元为主法。  相似文献   

5.
易南勋院长     
<正> 明末清初,有一位集诗、书、画、医为一体的传奇人物傅山,明之,穿朱衣,住土穴,坚决不出来做官,曾有人评价说:“先生的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也!”故事过去了四百年,在燕  相似文献   

6.
进中医学院后,常听说“经方治病,效若桴鼓”这句话。故颇想学到一些运用经方的本领。惜实习期间,临床实用经方的老师不多。于是,想以多读《伤寒论》方医案书以作补救。但事实证明:读医案书,总不及临床实习事半功倍。因为医案书多先说明用××方治验。既已知是用××方治愈,则先已成见在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王孟英医案中,深深地被他那种富于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所吸引。他自己也曾说:“盖凡事皆分二面也。”这种二面观的思想方法,使他辨证能“目光如炬”,治病能“屡多奇中”,成为清代成就较高的名医之一。下面选择前医误治、孟英接手的医案四则,试加分析,这有助于我们认识王氏治病的思想方法,从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谢远明学术思想。方法:总结分析老师大量病历、医案医话,归纳出其临床学术观点,学术思想。结论:其学术观点概括有3点:1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理论,2临床上强调治病以扶正为本、活血化瘀为标,3在中医肿瘤临床基本理论上发展了肿瘤“舌诊、脉诊”的学术内容。  相似文献   

9.
朱炳林 《中医杂志》2003,44(6):475-476
清代医家徐大椿著有《洄溪医案》(简称《医案》)和《医学源流论》(简称《医论》)两书。《医论》记述了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学术思想,《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既读《医论》,又读《医案》,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医案》是古代医案中的佼佼者,张锡纯曾将它与《寓意草》、《理德堂医案》譬为“华岳三峰”,“三家并峙”,是最能“瀹我性灵,益我神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医者不可不读。读者会为《医案》之妙而倾  相似文献   

10.
张聿青(1843—1905),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一代名医。毕生忙于诊务,著作阙如。传世者,惟门人所辑《张聿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一书。笔者藏有张氏未刻之医案二册,约录500案。张氏覃思博稽,斟酌诸家之说,论病处方,变化万端,临床造诣颇深,世称“张氏医法”。临床所用剂型,除汤剂外,膏、丸、散并备。《医案》有膏方、丸方各一卷,惟散剂——张氏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