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2.
胃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风”是病因结合病位而命名的胃病之一,渊源于《素问·风论》,后世医家又加以发挥,证治内容日臻完善。本病当今仍常见,现略陈管见于下。一、胃虚生风贼风侵,善行数变证多端《素问·风论》在六腑风证中独举“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虽提及主证,却言犹未详。内外之风均可导致胃风,  相似文献   

3.
泽泻饮治疗眩晕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平东 《陕西中医》2005,26(2):175-176
“泽泻饮”是我国最早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三方之一。《素问·病解论》说“有病身热解堕 ,汗出如浴 ,恶风少气 ,此为何症 ?歧伯曰 :病名曰酒风。帝曰 :治之奈何 ?歧伯曰 :以泽泻、术各十分 ,麋衔五分 ,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酒风”,即《素问·风论》所说的漏风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发热 ,身体倦怠无力 ,大汗如浴 ,恶风 ,少气……”。“泽泻淡渗 ,能利水道 ,清湿热。白术苦温 ,能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 ,为治风湿病药。本方对湿热内蕴 ,汗出恶风 ,筋缓身重体倦 ,有一定的疗效……”。“泽泻饮”原文治疗酒风 ,笔者应用于…  相似文献   

4.
一、风水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以下简称“本篇”)第二条指出“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明确说明风水的病机责之“风气相击”,即外感风邪影响肺气而致。肺主宣降,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气  相似文献   

5.
论肝与消渴     
消渴古又谓“消瘅”、“消中” ,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 ,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灵枢·五变》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然而 ,历代医家治消多重肺、胃、肾 ,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消渴病患者大多有情志异常特点 ,与肝气功能失常关系尤为密切。诚如《灵枢·本藏》所言 :“肝脆善病消瘅易伤。”兹就肝与消渴的关系予以探讨。1 肝主疏泄 ,维持气化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甜为主要临床特征 ,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中医认为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  相似文献   

6.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青年痤疮,为青春期后面及上胸背发生的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面疱、粉刺或肺风粉刺。病机分析隋·《诸病源候论·面疱候》:“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立论本病病机为风热蕴结于面。明·《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粉刺属肺……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所致”。立论本病病机为血热蕴结于面。清·《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立论本病病机为肺经血热蕴结于面。当代临床对此病病机的认识,除风热、血热、肺经血热蕴结于面之外又有所发展,提出了新的看法,结合临床概括有如下几点。1、血淤当代对血淤的研究,使临床各学科不少疾病在辨证论治上有了令人注目的进展。此病的非炎症性丘疹、结节,即为血淤证。炎症性丘疹、结节为血淤化热证。以此立论在治疗上使用活血化淤法。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述文只九条,叙证可谓简略,然却言简意亥,论理严谨,治法详备,疗效卓著。其论述上承灵素,下启各家,为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开创通阳逐阴治则之先河,历来被后世医家视为规矩准绳。故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依据,谈谈我们学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肤浅体会。一、学术源流胸痹、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灵枢·邪气脏病形篇》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灵枢·杂病篇》亦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9.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10.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