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乌梅丸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爱芝 《河南中医》2007,27(1):17-1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治疗上热下寒蛔动不安所致蛔厥的主方,以安蛔或驱蛔为其主要功效,是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特效方剂.笔者26年来用乌梅丸改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6例,疗效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3.
周薇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92-92
<正>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全方体现了清上温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1出处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隔放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  相似文献   

4.
付焕香  蔡少峰 《陕西中医》2010,31(6):746-74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蛔撅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在临床中发现,乌梅丸并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现将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在对蛔虫病的治疗中总结了“得苦则安,闻酸则静,得辛则伏”的经验。乌梅丸即取乌梅之酸,川椒之辛,黄连之苦,酸、辛、苦合剂,共凑安蛔、伏蛔之功。据有关药理研究,乌梅、使君子、苦楝皮均起麻醉蛔虫头节的作用,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功能。本方在马梅丸基础上加用安蛔驱蛔药物,相辅相成,其效益彰。蛔虫性肠梗阻之产生原因,是以蛔团阻塞肠腔,形成梗阻。在治疗上驱蛔安蛔虽然在所必需,但是介决肠道梗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根据“通因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伤寒论》第38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从此,乌梅丸就以安蛔、  相似文献   

7.
浅谈柯韵伯对乌梅丸的发挥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文就 《新中医》2004,36(3):68-69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附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兼治久利。乌梅丸治疗蛔厥确有良效。因而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并据此将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方,如成无己、尤在泾之注疏,以及后世大多数方书论述,皆未出此,以致新版《方剂学》教材,竟将其列为驱虫小剂,因而几被习中医者遗忘。柯韵伯著《伤寒来苏集》一书,发仲景之精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11,(9):1846-1846
乌梅安蛔第一冠,涩肠生津把肺敛,伤寒蛔厥腹痛呕,安蛔驱虫乌梅丸。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春 《新中医》2004,36(4):67-6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的功效,主治蛔厥证。笔者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发热、痢疾、胃脘痛等病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燕东 《河北中医》2011,33(8):1174-1175
乌梅丸源于《伤寒论》,若仅遵其条文原意,多用其杀虫驱蛔或治疗久痢不止,虽颇具疗效,却拘泥教条,功用受限,有碍于乌梅丸诸多功用之发挥。笔者将乌梅丸运用于上热下寒型复发性口疮的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又主久痢。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功效阐释及临床应用圃于驱蛔、止痢。清代以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武维屏教授研究证明,乌梅丸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在于乌梅丸有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等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理相符,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该方有解痉、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古方乌梅丸是由乌梅、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黄连、黄柏、人参、当归所制作成的丸剂,服用十分方便,各中药店都有销售。 乌梅丸有温脏安蛔的功用,是传统治疗蛔厥证及久痢、久泻的传统方剂。近年来,用乌梅丸治疗有蛔厥表现的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病,由于疗效肯  相似文献   

13.
《新中医》1984,(11)
42.乌梅丸、黉连汤、千姜黄芩黉连人参汤均治上热下寒证,如何区别选用? 答:乌梅丸、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寒温并用之剂,治疗寒热相兼之证。由于三方的主药和配伍的不同,所以三方的作用和适应症就有明显的差别。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具有安蛔止痛的作用。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温散寒,人参补益脾胃。全方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之效。主  相似文献   

14.
正乌梅丸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主要用于治疗蛔虫引起的寒热错杂证,结合《伤寒论》326条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以得之乌梅丸治蛔不只是安蛔作用,而是针对厥阴病中的上热下虚寒的整体体质环境进行干预,达到蛔虫不扰动的目的。鉴于此,笔者在治疗寒热错杂之咳嗽的临床观  相似文献   

15.
党慧琴 《陕西中医》2010,31(11):1540-1540,1544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熟附子、蜀椒、肉桂、黄柏、黄连、人参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该方为寒热错杂蛔虫内扰之证所设,故被后世奉为治蛔祖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乌梅丸看成是治虫之专剂,这就大大局限了它的治疗范围和作用。由于它既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能调和阴阳,扶正制蛔,故不仅是治疗蛔厥证的主方,同时也是治疗厥阴病阴阳失调,木火内炽,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笔者用该方治疗儿童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案例3则。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现将临床上运用乌梅丸的点滴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歌诀】乌梅安蛔第一冠,涩肠生津把肺敛,伤寒蛔厥腹痛呕,安蛔驱虫乌梅丸。【释义】乌梅安蛔之功堪称第一冠,除此之外,还能涩肠止泻,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其对于蛔厥所致的腹痛、呕吐、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20.
韩雪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小儿肺炎喘嗽治疗有独到见解,临床善于应用对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选药轻清灵动,配伍巧妙,乌梅丸主治症状,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是其主要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由于蛔虫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代和现代医生对乌梅丸证的更深入了解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本文从乌梅丸来源、组方功效及其典型病例,介绍韩雪教授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