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归纳总结了张仲景治疗脾胃病治疗大法并通过其治疗脾胃病的61首方剂的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与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霞 《北京中医》2004,23(3):171-173
归纳总结了张仲景治疗脾胃病治疗大法并通过其治疗脾胃病的 6 1首方剂的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从脾胃论治胸痹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我国著名老中医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7种证候,对其相应的治法进行了分析,并附有验案,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发病机理及治疗等临床研究状况,着重归纳了近10年来临床常用的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对其治疗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其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成果显著,现将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引起外感高热的病因众多,病机复杂.本文对其病机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毒邪是引起高热的主要因素,毒瘀交结是高热的病理关键.并对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归纳其主要治法有清热解毒法、解表透邪法、益气养阴法等,治疗方式应灵活多样,如使用不同的剂型、针灸退热等方式.  相似文献   

7.
吴婷萍 《江西中医药》2011,42(11):67-69
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文献的归纳,从中医病因病机、治法、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认识过程进行归纳研究。方法归纳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结果归纳了出血性中风病在中医病名、病位、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结论中风病病名由外感演变为内伤疾病,其病位在脑与半表半里相关,病因病机由外因为主转变为内因为主,辨证重视痰瘀在整个病程中的作用,治疗以祛痰化瘀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5,(9)
安宫牛黄丸是中医临床治疗急症之要药,在治疗急性脑中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该药治疗急性脑中风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从现代药理研究、临床治疗研究、安全性这三方面概述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安宫牛黄丸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痛经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痛经的治疗愈来愈棘手,将近10年来中医贴敷法治疗妇人痛经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归纳,对中医贴敷法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1.
根据清代医家王清任"久病入络"之思想,从气郁、痰阻、气虚、阴虚等角度论述顽固性失眠久病致瘀,疾病在经久不愈的前提下无论有无瘀像皆可通过活血化瘀之法促使阴阳调和,顽疾得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论益气化瘀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轲 《山西中医》2003,19(6):1-3
中风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形成,其学术渊源可上溯于《内经》有关论述,唐、宋、金、元、明历代医学文献中,继有补充发展,到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关键在于气病及血,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清窍不通;益气化瘵法标本兼顾,切合病机,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王清任潜心钻研血瘀证,非常重视气血为病在各种病证中的作用,所著《医林改错》中的活血化瘀方剂充分体现了其调气活血的组方思想。王氏善用活血法,常选用温性的活血养血之品,运用补气和行气之法配伍精当,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陈岩  李金龙  梁倩倩  施杞  王拥军 《世界中医药》2014,9(6):693-695,698
中医痰瘀相关学说萌芽于先秦,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中医经典理论痰与瘀血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本文从痰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痰瘀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瘀血"为因血行不畅、血液瘀滞所致之多种证的统称.〈内经〉虽无"瘀血"之说,但有"恶血留内"等提法,在治疗方面提出"去菀陈坐"、"血实宜决之"、"疏其血气"之治则.至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匿要略〉中始有"瘀血"之说,并提出"活血化瘀"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后世医家又不断予以补充和发展.到了清代,王清任的活血、逐瘀之诸方及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以"瘀血"立论、"活血化瘀"为主的有效方剂治疗方法,也是祖国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晨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4,(10):1531-1532
观察近年来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文献,分析SLE的病因病机,并结合SLE血瘀证临床表现,认为SLE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贯穿于SLE的始终。所以,活血化瘀法治疗SL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杨杏  甄龙龙  高永举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85-1586
叶天士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概括了血分证的病机和治法.其中“耗血动血”概括了血分证血热、瘀血、阴血耗伤、出血四个方面的病机;“凉血散血”提出了血分证凉血、养血(阴)、散血三个方面的治法.这一理论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是红皮病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及药疹等多种疾病的多种证型,均可用“耗血动血”“凉血散血”理论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血瘀与老年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建伟 《新中医》2001,33(4):5-6
从中医学对气血与人体健康长寿关系的认识出发,结合现代对老年生理病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阐明血瘀与老年病关系密切,认为活血化瘀法在老年病防治中有着显著而肯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气虚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方法入选的65例老年高血压LV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组(29例)与非气虚血瘀组(36例),观察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相关指标。结果气虚血瘀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内径(LVDd)、左室心肌质量(LVM)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气虚血瘀型是老年高血压LVH常见证型之一,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为其提供实验室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