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风是指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以"风性主动"为特征。"肝风"之名由来已久,但其内涵,古今有异。《内经》时期所说的"肝风",隶属于五脏中风,即"风中于肝"所致的病证。以后历代关于肝风的含义虽有发展,如在证候上已不局限于《内经》所述之状,而开始有"筋脉拘挛"、  相似文献   

2.
聂新路 《河北中医》2003,25(11):830-831
中风之源 ,为历代医家研究争论的焦点。从外来之风到肝风内动 ,又以“痰”、“火”而立论。《景岳全书》论“气虚”中提出 :“凡非风卒倒证 ,元非气脱而然。”认为中风之源 :盖其阴亏于前 ,而阳损于后 ,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 ,以致阴阳失调 ,精气不交。凡病此者 ,多以素不能慎 ,或七情内伤 ,或酒色过度 ,先伤五脏之真阴 ,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劳外伤 ,复有所触 ,以损一时之元气 ,或以年力衰迈 ,气血将离 ,则积损为颓 ,此发病之因也。将中风之源归责于肾之阴虚 ,为中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今世名医 ,立树“肝阴虚耗 ,内风扰动 ;肾精亏损 ,下…  相似文献   

3.
大秦艽汤是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之一,然而其用法古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中风肝肾阴虚的病机、以痰为主的病理因素及方中用药的具体分析,提出大秦艽汤是通过辛散补肝而达到平息内风的目的,针对的中风是"外无六经之形证"之内风,主要病机为肝血不足、肝风内动。  相似文献   

4.
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中医杂志》2004,45(10):739-740,783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B378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病机学说中,内动之风即指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对肝风形成的病机,多强调热极生风和阳亢化风两端。至于阳虚风动历代医家很少论及。阳虚风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也因肝而起,属肝风内动范畴?笔者认为,阳虚风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未明其理,才"视而不见"。其风动之机与热极生风、阳亢化风一样,皆属于肝风内动。现论述如下。1阳虚功能抑,木争肝风起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主动、主升、主温煦;  相似文献   

6.
中风中风一証,非內风所能独成,亦非外风所能独成,必內外风相合,而后能成,外风八方之邪风也,內风肝风也,邪风人所共知,至于肝风,则尚有说焉;素問阴阳应象大論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此肝所以为风木之藏也。而大論又曰:“风气通于肝。”惟其然也,所以肝一有病,适又外感于风,同气相求,遂即时能入与肝风相合,由是而上冲焉,則心受之,心受  相似文献   

7.
总结以章次公和朱良春为代表人物的章朱学派治疗中风的学术经验。中风的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治疗上,急性期需先辨病情的缓急,再根据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以折其病势;后遗症期应注重恢复肢体的功能,多使用祛风通络、活血养血之品,再加搜风剔邪力强的虫类药以改善偏瘫症状,日久可加用培补肾阳之品。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7,(6):446-448
钱乙五脏辨证对儿童抽动障碍的辨治具有重要的价值。抽动障碍非一脏之病,而是"五脏同病",肝风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受邪、外风引动内风,或兼脾虚土衰、木乘脾土,或兼心热火旺、风火相搏,或兼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治疗尊五脏补泻的原则,以调肝熄风为本,针对不同的病机,或清宣肺气,或扶土抑木,或清心泻火,或养阴补肾。  相似文献   

9.
针对金元以后五脏中风研究逐渐淡化,至今罕有研究的现象,追溯《千金方》、《太平圣惠方》中的相关内容,剖析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特色。认为,与康宋以前相比,该时期的五脏中风在病证上,逐渐由一般证候向具体病证转化;在治疗上,《千金方》寒温并用,创内风论治之先河;《太平圣惠方》突出各脏中风特点,区分五脏用药,拓展内风治法。指出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今日中医临床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是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发明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治疗以理偏就和为大旨,以“甘味熄风”为要法,而标本缓急上颇多讲究,又非“甘味熄风”所能尽述。“身中阳气之变动”标本变症百出,不唯中风、肝风、眩晕、虚劳,在不寐、胃脘痛、木乘土、遗精、咳嗽等一系列医案中多见论述,须前后参看,才能对其辨证论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试论述其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与五脏的相关性。方法:从艾滋病病位、病因、病证、病机和治则等方面进行与五脏相关的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艾滋病与五脏系统相关联,艾滋病因五脏系统内部虚损而感染,因五脏系统内外关联而传变,最后传遍五脏系统,脏腑衰竭,免疫缺失,并发感染而死。治疗上应以补五脏之虚为主,综合论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气味为中药最本质特征,梁朝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系统阐述了其完备的以味成方体系,成方体系中应用了阴阳和五行两者哲学方法,对中医方剂学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补泻方,并将其中方剂——大补肝汤应用于肝气虚型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并与脾、肝、肺、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膈间气机逆乱,胃气上逆动膈;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疗呃逆应当从整体观念与五脏辨证入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不应单纯见呃止呃,并且针药并举,各发其长。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63-765
古代癫、痫、狂、痉、惊、厥等常混称,相关论治较混乱。基于钱乙"凡治五痫,皆随脏而治之"提出"五脏神志辨证体系",将五脏(肝心脾肺肾)与对应之五神(魂神意魄志)相结合。治疗上,统筹调节五脏阴阳虚实与五神亢任盛衰,选用对相应脏腑和神志均有作用的药物与穴位,身心同治,针药并用,重在缓解期分10型论治,剂型以膏方为主,以期为癫痫的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建奎  马丙祥  李伟  牛曾  党伟利 《新中医》2021,53(3):144-147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类疾病,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临床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孤独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大多采用头皮针灸。因其发病机制与中医五脏关系密切,五脏又与传统俞募穴有关。故从孤独症与五脏的关系,五脏和俞募穴的关系入手,探讨孤独症从俞募穴论治的可行性,并以典型病案阐述。  相似文献   

17.
痰与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五脏之病,俱能生痰"的理论,探讨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其病机特点、证治法则.认为五脏系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从五脏系统调控是防治一切痰病的根本;从五脏系统调控心脑血管病痰证的具体措施包括从五脏治痰、从五脏调理、改变痰浊体质等.  相似文献   

18.
介绍沈凤仁医生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辨治眼病的理论要点及病案分析.应用大腹全息治疗法,定位取穴准确、掌握理论核心、精晓八卦卦性是重要前提,再结合五轮、五脏、五行子母补泻等学说,将其综合运用是治疗疑难眼病的理论基础.并对用此理论治疗的3则疑难眼病进行了临床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