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PICCO监测,给予观察组患者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液体复苏总量、重症监护室时间等指标。结果:在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乳酸、氧合指数以及中心性静脉血氧饱和度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其他医疗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复苏液体总量等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2.04%;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4.29%;两组患者在死亡率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感染性休克患者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进行液体复苏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氧合指数,缩短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试验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实验组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分析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2017 年 1 月 至 2020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模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巴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感染性休克复苏成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尿量、乳酸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感染性休克复苏成功率为 96.67 %,高于对照组的 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多巴胺治疗可更好改善病情,可提高复苏成功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降低乳酸水平。  相似文献   

4.
徐玲文  徐亮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40-174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改善。方法 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予参附注射液和多巴胺,B组仅使用多巴胺。观察两组早期目标治疗前、治疗后1~6 h内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尿量,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乳酸水平。结果 A组在早期目标治疗后1 h,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和尿量即显著改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6 h集束化治疗后,血乳酸水平的下降优于B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和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能缩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时间,增加乳酸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烧伤休克是小儿烧伤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小儿"五脏成而未全,全面未满"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皮肤障碍功能受到破坏后对失液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快,休克期的死亡率往往高于成人.如何及时地补充输液量,调整输液速度对小儿临床护理指标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是抢救休克的关键。但随着对失血l生休克病理生理构成的深入研究,近年有的学者提出“有限复苏”的观点,对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的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改善预后。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急诊科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加,因而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1]。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目的是寻找一个复苏的平衡点,即复苏中理想的临界血压,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充足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80例,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187例,实行充足液体复苏。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凝血酶原时间(PT)、病死率等。结果 A组液体量(1 250±330)m L,PT(11.2±1.6)s,病死率2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8.84%;B组液体量(2 890±560)m L,PT(16.1±1.2)s,病死率37.61%,并发症发生率为37.61%。2组输液量、PT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效果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1,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庞建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7-15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50例,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液体输入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含量,术后2周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结果:手术前A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A组病例较B组的液体输入量少、凝血酶原时间短、血乳酸含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MODS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脓毒症休克复苏的早期复苏、持续复苏、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73例,根据复苏前血气分析分3组:pH≤7.15 21例为A组;7.15pH7.25 27例为B组,pH≥7.25 25例为C组,行复苏治疗。比较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6 h复苏达标率、血乳酸清除率,24 h、48 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达标率、血乳酸正常率,28 d生存率。结果 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6 h复苏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VP、ScVO2、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24 h 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8 h ScVO2、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8 d生存率A组为29%,B组为44%,C组为68%,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不同pH值脓毒症休克复苏前血乳酸值无差异;早期复苏可以改善不同pH值的休克患者低灌注与氧代谢,pH值低的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难以持续改善低灌注与氧代谢。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临界血压维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不同复苏血压对休克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颈动脉放血+断尾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观察不同压力复苏对休克复苏效果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压积、血pH、大鼠存活率及肺组织形态学。结果采用高压复苏(80mmHg,1mmHg=0.133kPa)的动物血红细胞压积低,血流动力学指标差,血pH、TNF—α低,肺组织细胞充血水肿,存活率下降,而采用低于60mmHg的血压复苏,动物存活率升高,血液稀释轻,血流动力学、血pH、TNF—α升高,肺组织形态学指标明显优于高压复苏组,但维持时间超过60min也不利于休克复苏。蛄论对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采用高压复苏会增加血液丢失,影响后期复苏效果;适当低压复苏(50-60mmHg)有利于保持动物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后期复苏效果,提高存活率,但太低的输注压力及维持时间超过60min因影响组织灌流也不利于休克复苏。  相似文献   

13.
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评价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 RevMan 5.1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99名患者。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及失访。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附注射液加用常规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SBP(分别为OR=9.00,95%Cl[3.89, 14.11]; OR=20.28,95%Cl[16.46, 24.10])和DBP(分别为OR=11.25,95%Cl[7.65, 14.85];OR=8.17,95%Cl[5.21, 11.13])优于单用常规治疗组;对纠正休克(OR=4.60,95%Cl[1.88,11.28]; OR=0.88,95%Cl[0.16,4.87]; OR=1.02,95%Cl[0.27, 3.93]; OR=1.65,95%Cl[0.42, 6.42])及降低HR(OR=-29.71,95%Cl[-40.51, -18.91]; OR=-18.00,95%Cl[-27.16,-8.84]; OR= 8.00,95%Cl[1.96, 14.04])的疗效纳入研究间结果不一致,尚不能得到肯定结论;对提高MAP(OR=-0.10,95%Cl[-2.34, 2.14])、降低CI(OR=0.00,95%Cl[-1.24, 1.24]),与单用常规组比较未显示出优势。该组纳入研究对参附注射液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不够;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以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压,但是对于纠正休克有效率及HR尚不能得到肯定结论;而且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镇静镇痛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94例根据感染性休克复苏指南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将9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镇静镇痛治疗者作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 d病死率、早期复苏目标(EGDT)达标率。结果治疗后2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有下降(P均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均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和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28 d病死率分别为46%和32%,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GDT达标率为88%,治疗组为91%,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镇静镇痛治疗能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疾病发展进程,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降低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限制组各23例,开放组实施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限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APACHEⅡ和SOFA评分、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改善情况,CRP水平的变化,以及60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的差异。结果复苏后2组HR、MAP、CVP及血乳酸水平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制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和CRP水平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开放组(P0.05或P0.01)。开放组60 d病死率有高于限制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并维持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相比,其在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26例,均给予液体复苏治疗。根据预后分为2组,治疗3 d后存活患者21例为存活组,治疗3 d后死亡患者5例为死亡组;根据患者指标达标情况将存活组分为2组,达标患者13例(中心静脉压为812 mmHg(1 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为6512 mmHg(1 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为6590 mmHg,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以上)为达标组。未达标患者8例为未达标组,分析各组患者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灌注指标、心肌损伤指标。结果液体复苏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楔压、心指数、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右心室每搏工作指数均显著升高,患者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血乳酸浓度、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下降(P均<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均显著下降(P均<0.05)。死亡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未达标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均明显高于达标组(P均<0.05)。结论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肌功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等心肌损伤指标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失血性休克家兔使用生理盐水、6%羟乙基淀粉液(贺斯)、高渗高胶液复苏的效果。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6%羟乙基淀粉液组(HAES组)、高渗高胶液组(HHS组),3组均自股动脉匀速放血至平均动脉压40 mmHg,稳定30 min后,分别输注相应的液体。记录休克前及治疗后10,60,120,180 min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收缩率(+dp/dt max)、血钠及尿量。结果3种液体均能在休克治疗初期达到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治疗120 min后,HHS组的MAP、LVEDP、+dp/dtmax比其余2组高(P<0.05)。结论高渗高胶液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时间较长,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液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芳香开窍类中药在治疗中枢神经疾病时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水通道-4mRNA,观察家兔含药脑脊液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加入家兔脑脊液对水通道-4 mRNA表达没有影响(P>0.05),含石菖蒲的含药脑脊液使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基因表达降低(P<0.05);而含麝香的含药脑脊液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芳香开窍药石菖蒲可能能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张昆 《天津中医药》2018,35(4):293-296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大蒜素对感染性休克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mg/kg)的方法复制感染性休克大鼠模型,设模型组(生理盐水),大蒜素(3、6、12、24 mg/kg)组,每组2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20只,腹腔注射给药。24 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中血脂监测指标。[结果]6、12、24 mg/kg大蒜素能够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升高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内压峰值(LVSP)(P0.05或P0.01),显著升高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lv+dp/dt_(max))并显著缩短心室内压达峰时间(t-dp/dt_(max))(P0.05或P0.01);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P0.05或P0.01);明显改善血脂指标: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水平(P0.05或P0.01),其中12、24 mg/kg大蒜素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水平(P0.05)。[结论]大蒜素具有改善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