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娟  邝卫红 《新中医》2022,54(12):29-3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现代医家治疗鼓胀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以1978~2014年鼓胀病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Logistic回归、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医案中所涉及的证型进行频数分析并归纳其分布情况,通过对高频证型与高频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挖掘与证型关系密切的药物,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之间是否存在依存关系。结果:共纳入医案591例,涉及医学著作48部,期刊93种。1978~2014年,鼓胀病常见证型有水湿内停、肝脾血虚、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等,且单一证型较少,多数兼见2种或以上证型。证型与药物关系,比如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依次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现代鼓胀病医案涉及中药341味,共计8 296药次。其中,药物分类方面,排前3位为补虚药(20.74%)、利水渗湿药(17.01%)、活血化瘀药(11.27%),累积频率达到49.02%。药物归经方面,排前5位为脾(21.48%)、肝(14.79%)、肺(13.24%)、胃(12.24%)、肾(10.55%),入脾胃经累积频率达33.72%;药物药性...  相似文献   

2.
肝胆湿热致黄疸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古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发现黄疸病常见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的常见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用药都分别是“脾胃湿热”、“内湿”、“茵陈蒿” ;“肝胆湿热”不是中医肝病的常见证型 ,且仅出现于西医学引进中国以后的近代医家的诊断。所以“肝胆湿热导致黄疸”可能是受西医理论影响产生的错误诊断。  相似文献   

3.
徐艳  张涛  熊焰  谭元生  雍苏南  吴兵兵  林嫦 《新中医》2017,49(1):200-202
目的:探索现代名老中医黄疸病医案的用药规律,为现代规范黄疸病辨证论治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方法:收集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病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及聚类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高频药物主要有茵陈、茯苓、栀子、丹参、白术、甘草、虎杖、赤芍等;药物类别主要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等;药性主要为寒性药与温性药;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多为脾胃经。结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多尊经典之法,但更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中医心病证研究提供客观的研究数据。方法:选择古代及近现代中医医家的医案,建立中医医案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P<0.05。结果:筛选出中医心病常见的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临床用药的Logistic回归结果,并定量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的重要性大小。结论:总结心病的发病规律(包括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特点、用药规律,同时反推和证实了中医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统计数据总结中医心病证的临床规律。方法:选择历代中医医家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结果:筛选出中医心病临床证型,心病及各证型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临床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并定量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的重要性大小。结论:总结中医心病证的发病规律(包括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诊断和临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蔡淦教授131例治疗慢性胃炎的医案,录入Access数据库中,基于SPSS及Clementine软件的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与关联规则对患者的证型分布、用药规律、证型与用药的关联、药物之间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肝胃不和证占50.38%;蔡老常用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为陈皮、制半夏、茯苓、炒白术、生甘草等等;证型与中药之间有一定关联规律,例如与肝胃不和证呈正相关的中药为柴胡、莪术、枳壳、木蝴蝶,与脾胃湿热证呈正相关的中药为苍术等;药物亦有一定的关联规律,如藤梨根与莪术,枳实与蒲公英、浙贝母,等等。结论:蔡淦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以通为用",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等法,切中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机。数据挖掘的结果能客观反映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与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明清医家治疗黄疸病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华医典》中明清时期的黄疸病医案,对医案的中药组成、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明清时期黄疸病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化湿、解表等药,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则以寒性和温性为主;药物多归脾胃经。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为主的核心药物群,具体药物包括:茵陈、茯苓、猪苓、白术、厚朴、陈皮、栀子、甘草等。结论:明清时期黄疸病的用药方面具有祛湿为先、重视脾胃、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等鲜明的特点,重治法而不重成方、用药均衡平和。  相似文献   

8.
基于医案数据库的中医心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中医心藏象研究提供客观的统计数据。方法:选择古代及近现代中医医家的医案,建立中医医案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P<0.05。结果:筛选出中医心病常见的临床证型及各证型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临床用药的Logistic回归结果,并定量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的重要性大小。结论:总结出中医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并强调应重视心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254-258
目的:通过探讨古今名医治疗黄疸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中历代名医治疗黄疸有效的经验方,共选取中药复方118首,将118首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中药输入至EXCEL 2013建立用药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从单味药物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聚类分析等多角度研究分析治疗黄疸用药规律与特征。结果:共纳入35位名医治疗黄疸胁痛臌胀的处方共118首,涉及中药176味,用药频次高达20次以上的中药为茵陈、茯苓、甘草、白术、栀子、泽泻、陈皮、白芍、当归、柴胡、大黄。药物归经主要归属于脾经,药物功效主要为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等。药物关联分析主要为健脾药与祛湿药组合,符合黄疸治疗大法。聚类分析的聚类方在临床治疗黄疸较为常用,疗效有临床依据。结论:本研究通过药物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聚类分析等多角度研究分析《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历代名医治疗黄疸用药规律与特征,为黄疸病的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