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充足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80例,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187例,实行充足液体复苏。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凝血酶原时间(PT)、病死率等。结果 A组液体量(1 250±330)m L,PT(11.2±1.6)s,病死率2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8.84%;B组液体量(2 890±560)m L,PT(16.1±1.2)s,病死率37.61%,并发症发生率为37.61%。2组输液量、PT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效果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1,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庞建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7-15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50例,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液体输入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含量,术后2周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结果:手术前A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A组病例较B组的液体输入量少、凝血酶原时间短、血乳酸含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MODS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含量及血氧饱和度(Sp O_2)等指标差异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LT、HGB、Sp 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更短,血乳酸含量更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发生率分别为7.27%、3.64%,明显低于对照组21.82%、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在维持重要脏器血供、氧供的同时,改善机体止血能力,保持内环境稳定,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影响。方法:将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组后给予不同两种复苏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各项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失血量、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治疗期间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对于患者康复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聚明胶肽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基于聚明胶肽注射液的常规液体复苏及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基于聚明胶肽注射液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BLA、PT、APTT)、循环功能(HR、MAP、SpO_2)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R显著低于对照组,MAP、SpO_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研究组BLA、PT、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 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 27%(P 0. 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应用聚明胶肽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模式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选6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均为云浮市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所收治,将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在胶体液量、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死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对其预后进行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临颍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31例,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量、舒张压、收缩压、HGB、HCT、APTT和PT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可降低出血量,使得血压等指标恢复正常状态,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母草注射液(LH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LHI组、休克组和假手术组(均n=6).所有大鼠颈部手术后,经颈总动脉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续记录各组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前二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低血压60 min后,行液体复苏:LHI组自颈静脉缓慢输注LHI(5g/ml,5g/kg)后,再输入放出的全血及等量生理盐水;休克组输入与LHI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再输入放出全血及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放血、不输液,仅手术.结果 输液复苏过程中,LHI组与休克组MAP开始回升,但仍与假手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液体复苏结束后60 min内,休克组在各时间点MAP仍显著低于假手术组;LHI组在输液结束后30 min内,MAP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且在40 min及60 min显著高于Shock组.结论 益母草注射液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液体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