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中药材牛膝中提取牛膝多糖(ABPS),用ABPS和/或SW480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进行杀伤试验,研究ABPS刺激的DC联合CIK细胞的抗肿瘤效果.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成DC和CIK细胞.①把DC分成4个组合:单纯DC组作为对照组,ABPS刺激DC实验组(ABPS刺激的质量浓度为50 mg·L-1),SW480肿瘤抗原刺激DC实验组,ABPS(50 mg·L-1)和SW480肿瘤抗原联合刺激DC实验组,流式检测比较各组DC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CD11c,CD40,HLA-DR的阳性率的差异(每组均为6例样本).②以上述4个组合的DC与CIK细胞以1∶5比例混合共同作为效应细胞;以SW480肿瘤细胞株为靶细胞,设置效靶比分别为30∶1,20∶1及10∶1,进行细胞杀伤活性试验,用CCK-8试剂盒检测、比较各组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③ELISA检测并比较上述细胞杀伤活性试验中效靶比为30∶1的实验组各反应孔(3个复孔)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IL-12p70,IL-17及TNF-α的分泌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①ABPS和SW480肿瘤抗原联合刺激的DC表面CD80,CD11c,HLA-D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的DC(P<0.05);CD86,CD40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DC实验组(P<0.05),与其他实验组无显著差异.②在效靶比分别为30∶1,20∶1及10∶1细胞杀伤活性试验中,ABPS刺激的DC+ CIK细胞组、SW480肿瘤抗原刺激的DC+ CIK细胞组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DC+ CIK细胞组(P<0.05);ABPS+ SW480肿瘤抗原+DC+ CIK实验组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③效靶比为30∶1的细胞杀伤活性试验中,ABPS+ SW480抗原+DC+ CIK细胞组上清液中IL-12p70,TNF-α的分泌水平高于其他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17的分泌水平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ABPS刺激的DC+ CIK细胞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显著提高,ABPS和SW480肿瘤抗原共同刺激DC能协同CIK提高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激发型CD28单抗参与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增殖能力、表型特征及对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制备鼠抗人激发型CD28单抗,采用激发型CD28单抗参与CIK的诱导,观察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表型特征;采用CCK-8法检测激发型CD28单抗参与诱导的CIK对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株的杀伤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激发型CD28单抗能明显促进CIK细胞的体外增殖且能明显上调具有肿瘤杀伤活性的T细胞比例;CCK8检测发现,激发型CD28单抗诱导的CIK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的杀伤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杀伤率随效靶比升高,并确定20∶1为最终效靶比;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加入激发型CD28单抗诱导的CIK,可提高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的凋亡率及坏死率(P均0.05)。结论激发型CD28单抗参与诱导的CIK能明显提高CIK的增殖能力及上调具有肿瘤杀伤活性的T细胞比例,增强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可能为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西黄胶囊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6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西黄胶囊联合CIK细胞治疗,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治疗4个周期.观察2组近期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  相似文献   

4.
孙雯雯  窦金霞  张琳  乔丽葵  沈娜  高文远 《中草药》2017,48(7):1362-1368
目的观察山药提取物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对结肠癌HT29细胞干细胞荷瘤裸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干细胞荷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DC-CIK组、山药提取物组、山药提取物联合DC-CIK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DC-CIK组、联合治疗组裸鼠在肿瘤干细胞接种第4天后通过尾iv 1×106个DC-CIK细胞给予治疗,每周2次,共3周;山药提取物组和联合治疗组,按山药提取物125 mg/kg给药,每天ig给药1次,共3周;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各组裸鼠在治疗3周期间每2天测量瘤体大小及裸鼠体质量,治疗结束后处死裸鼠,取出瘤体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RT-PCR法检测瘤组织中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山药提取物组、DC-CIK组、联合治疗组的瘤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联合治疗组抑瘤率为51.26%。在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方面,联合治疗组与DC-CIK组、山药提取物组相比,PI3K/Akt通路中关键基因PI3KR1,Wnt/β-catenin通路中关键基因Wnt1,Notch通路中关键基因Notch1的m RNA表达均有所下调,DC-CIK组和山药提取物组相比,各基因m RNA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对结肠癌HT29细胞干细胞荷瘤裸鼠模型,山药提取物联合DC-CIK抑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自体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生存期为观察指标,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自体DC+CIK细胞疗法的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组)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20例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的生存期缓解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9~27)、l0个月(8~11),治疗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DC+CIK细胞疗法较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有可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延缓肝癌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采取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80例,按常规方法采集细胞,分离培养,10天收获。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并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结果。结果:本组80例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62例,稳定11例,下降7例,提高率为77.5%,3例患者出现轻微发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护理满意度为97.5%。结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期间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扶正抗癌方联合自体CIK免疫治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自体CIK免疫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扶正抗癌方,比较2组疗效、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2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联合组治疗6个月时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3个月、6个月期间2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年、2年联合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扶正抗癌方联合自体CIK免疫疗法可显著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素作用前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结肠癌SW-620细胞生长情况及其作用前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结肠癌SW-620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分离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收集培养第8天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不同浓度葛根素分别作用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结肠癌SW-620细胞48小时,CCK8法检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增殖率;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葛根素作用前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葛根素作用前后结肠癌SW-620细胞表面MICA/B分子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葛根素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活性影响。结果:葛根素在0.8~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SW-620细胞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浓度≥100μmol/L葛根素可抑制SW-620生长;经浓度为0.8~100μmol/L的葛根素诱导后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浓度为3.1~50μmol/L的葛根素作用48小时后的结肠癌SW-620细胞,其表面的MICA/B的表达不同程度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能够促进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增殖,并增强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表面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的表达有关;葛根素上调结肠癌SW-620细胞表面MICA/B的表达可能增加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结肠癌SW-620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CIK细胞治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2例行单纯PDT治疗,先给予光敏剂喜泊分注射液5 mg/kg静脉注射,于24 h后在胃镜引导下使用630nm波长的激光进行照射,功率密度150 m W/cm2,持续30 min,能量密度270 J/cm2。B组30例行PDT联合CIK治疗,CIK免疫细胞培养14 d,期间第12天给光敏剂药物,第13天进行胃镜引导下激光照射治疗,第14天回输免疫细胞,每次回输细胞1×109个,间隔1~2 d 1次,共3次。检测2组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第2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肝肾功能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发热、胸痛、咳嗽咳痰不良反应发生率,复查内镜并取组织病理检查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肿瘤原位复发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CD3+、CD3+CD8+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B组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B组治疗后CD3+、CD3+CD56+明显高于A组(P均0.05),2组CD3+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均0.05),12个月局部控制失败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PDT联合CIK细胞治疗模式具有协同效应,可提高患者机体整体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肿瘤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莹  贾英杰  李小江  王蕾  杜梦楠  张潇潇 《中草药》2018,49(7):1647-1651
目的探究注射用黄芪多糖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中晚期气虚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协同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5例经明确诊断为中晚期气虚型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CIK细胞静脉回输(每次100 mL,每周一、三、五回输,共计5次,细胞总数1×10~(10)/mL),联合治疗组加用注射用黄芪多糖(每天250 mg,静脉滴注至回输最后1 d,共计10 d),10 d为1个周期,间隔1个月后行第2周期治疗,共治疗2个周期。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为69.4%,高于对照组36.1%,差异显著(P0.05);两组卡氏评分(KPS)有效率分别为77.8%与55.6%,差异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血中CD3~+和CD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在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懒言方面均有改善,其中在神疲、乏力、自汗、懒言方面改善明显,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及肝肾毒性。结论注射用黄芪多糖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控制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病灶进展,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气虚证症状,提高机体功能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扶正培本法对乳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细胞、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中医扶正培本法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的修复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引流淋巴结中CD83、CD80、CD86蛋白表达水平及在化疗前、后的改变。结果:乳腺癌患者癌组织、腋窝淋巴结细胞CD83、CD80、CD86蛋白与良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0.01),化疗前、后对比癌组织、腋窝淋巴结细胞CD83、CD80、CD86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0.01)。加中医扶正培本治疗后,化疗前、后对比癌组织、腋窝淋巴结细胞CD83、CD80、CD86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本身、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扶正培本法可能参与激活树突状细胞功能,上调共刺激分子水平,帮助修复机体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2.
灵芝三萜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斌  胡岳山  李杰芬 《中药材》2005,28(7):577-579
目的:观察灵芝三萜(Ganoderma Triterpene,GT)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以细胞因子(GM-CSF IL-4)作比较,观察不同浓度GT以及细胞因子 不同浓度的GT对小鼠脾脏DC的增殖作用.结果:GT在实验浓度范围内(40~200μg/ml)均可显著刺激小鼠脾脏DC增殖,但其刺激强度均明显低于细胞因子组;GT 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且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结论:GT不仅能直接促进小鼠脾脏DC的增殖,而且与细胞因子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花丹素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白花丹素作用于乳腺癌MCF-7和BT549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LC3B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ax、Bcl-2、LC3B、AMPK和p-AMPK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白花丹素可抑制乳腺癌MCF-7和BT549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克隆形成,其IC50分别为15.9μmol/L和13.51μmol/L;16、32μmol/L白花丹素处理后,MCF-7细胞MMP降低,ROS水平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LC3BⅡ、p-AMPK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使用AMPK抑制剂(10μmol/L Dorsomorphin)或自噬抑制剂(5 mmol/L 3-MA)与白花丹素(32μmol/L)同时处理MCF-7细胞后,LC3BⅡ、p-AMPK蛋白表达较单独使用白花丹素(32μmol...  相似文献   

14.
白毛藤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cl-xl、p53基因在白毛藤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白毛藤作用于MCF-7细胞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Bcl-xl、p5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白毛藤能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且上调p53和降低Bcl-xl表达。结论:白毛藤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抑制Bcl-x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的中医辨证护理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3例实施根治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片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辨证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乳腺癌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248例乳腺癌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对其中符合抑郁焦虑诊断的157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病程、不同疾病分期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结果乳腺癌患者中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占63.31%,其中抑郁患者以肝郁痰凝型最高(占46.94)%,焦虑患者以正虚毒炽型最高(占42.86%);不同年龄、不同病程、不同分期的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腺癌患者存在较高的抑郁焦虑情绪,肝郁痰凝型和正虚毒炽型与抑郁焦虑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扶正消瘤颗粒剂对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285例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扶正消瘤颗粒剂组)143例和对照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CD3+、CD4+、CD8+、CD3-CD56+及CD3-CD19+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扶正消瘤颗粒剂能提高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乳岩消汤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第3天起加服中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各临床症状积分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升高(P<0.05或<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岩消汤能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术后预防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凌丹康复方配合DC-CIK治疗白血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中药凌丹康复方配合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CIK) 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巩固期证候分布规律,并确立证型的主要四诊信息,为建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和"频数归一化"研究。结果:经专家确认,聚4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分别是脾肾两虚证(占34.8%)、肾虚血瘀证(占27.9%)、肝肾阴虚证(占4.7%)、有病无证型(占32.5%)。结论:经过临床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确立了乳腺癌巩固期的辨证分型及证候指标,为该期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