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医苑百花     
医苑百花《灵枢》释疑三则一、大者如筋《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云:“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原文中的“筋”字,古今医家请注不一。多数医家将其解为“筋脉”。其译文大意是:郁血的络脉,都是坚盛胀满而赤,或上或下,没有固定部位,...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王冰注曰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以轻微也 ;其盛 ,可待衰而已 ,病盛取之 ,毁伤真气 ,故其盛者 ,必可待衰。”杨上善曰 :“病盛不可疗者 ,如堂堂之阵 ,待其衰时 ,然后疗者 ,易得去之。”后世注家及当代出版的书籍关于本条文的注释与王冰及杨上善所注大致相同 ,有的甚至将本条文简单地归为刺法范畴。联系本篇上下文考本条文义 ,可知此段条文是对病邪初起与病盛的不同阶段 ,应采取相应治疗方法的概括。这一点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笔者所要指出的是诸家对“其盛 ,可…  相似文献   

3.
《玉函经》注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永芝 《北京中医》2006,25(6):345-347
目的关于《玉函经》一书的注者,历史上有黎民寿和崔嘉彦两说,其注者的真伪需要辨明。方法考察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多纪氏手跋《新刊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比较国内现存源于程林的《玉函经》校刻本,探讨崔、黎二氏的脉理学说。结果《玉函经》注文中的脉学思想与崔氏的脉学主张出入较大,却与黎氏的脉学观点一脉相承。结论《玉函经》真正的注者当为南宋医家黎民寿。  相似文献   

4.
<正>肠道菌群失调症可归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病位主要在脾胃及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其病机关键,且暴泻者以湿盛为主,久泻者以脾虚居多。常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脏腑虚弱致脾虚湿盛、运化失调、肠道分清泌浊失职而成,表现为便次增多,便质稀薄,或软不成形,或暴注如水。历代医家对泄泻颇有研究: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则濡泄。"的记载;《诸病  相似文献   

5.
“四关”一名,源于《内经》,历代医家注述不一,分歧较大,我们试就其理论依据及历代医家注述等诸方面,对此探讨如下: 一、四关考略“四关”之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明·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指出了四关是肘膝的部  相似文献   

6.
脉诊研探     
梁士朋  艾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4-744
脉诊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历代脉学著作很多,谈脉之医家如繁星洒于医林。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脉诊的方法、脉名及对正常脉象的认识或对病脉、死脉的了解等,都有一定的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相似文献   

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论述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后世医家注释颇多。如《类经》卷四张介宾注云:“言本无虚实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康熙字典》解释:“经者,道之常法也。”道当指刺灸之道,对不盛不虚病证,以常规刺灸治疗。《内经》又有:“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对不盛不虚者,是否指的用导气法即现今的平补平泻法治疗。对此句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各有所悟。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飨同道。《灵枢·禁服》:  相似文献   

8.
王振亮 《光明中医》2014,(8):1594-1596
《伤寒论辨证广注》是《伤寒论》注家中颇为优秀注本之一。撰著者为汪琥。汪琥,字苓友,号青溪子,清代医家,江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其先从儒学,后改业医,对《伤寒论》研究有素,博览前人关于《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于康熙年间撰成了《伤寒论辨证广注》一书。  相似文献   

9.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10.
金代著名医家成无己,是第一个为《伤寒论》作注者,亦是第一个进行训诂者.其《注解伤寒论》(以下简称《注解》)长于以经解论,《伤寒明理论》(以下简称《明理》)重在分析形证和方义.二书虽非着意于训诂、却亦蕴藏了极其丰富的训诂内容,其成就归纳起来可大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沈钦荣 《养生月刊》2010,31(3):200-203
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智慧——中年求复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会稽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少年随父游历京师,壮年从戎,遍历东北各地,后卸职回来。以医为业。黄宗羲称“谒病者辐轴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南雷文定》前集卷十)。可见当时医名之盛。晚年隐居山阴,一面悬壶济世,一面潜心著述,所著《类经》、《景岳全书》为后人推崇,擅用温补之剂,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沈钦荣 《气功》2010,(3):200-203
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智慧——中年求复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会稽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少年随父游历京师,壮年从戎,遍历东北各地,后卸职回来。以医为业。黄宗羲称“谒病者辐轴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南雷文定》前集卷十)。可见当时医名之盛。晚年隐居山阴,一面悬壶济世,一面潜心著述,所著《类经》、《景岳全书》为后人推崇,擅用温补之剂,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肖永芝 《北京中医药》2006,25(6):345-347
目的关于《玉函经》一书的注者,历史上有黎民寿和崔嘉彦两说,其注者的真伪需要辨明.方法考察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多纪氏手跋《新刊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比较国内现存源于程林的《玉函经》校刻本,探讨崔、黎二氏的脉理学说.结果 《玉函经》注文中的脉学思想与崔氏的脉学主张出入较大,却与黎氏的脉学观点一脉相承.结论 《玉函经》真正的注者当为南宋医家黎民寿.  相似文献   

14.
《素问·病能论》曰 :“帝曰 :善。有病颈痈者 ,或石治之 ,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真安在 ?岐伯曰 :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 ,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 ,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文中对“同名异等”的认识 ,历代医家歧义颇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 :1 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异等”是言治法不同 ,其注曰 :“同称痈名 ,针灸石等异疗之。”2 唐代医家王冰则认为 ,“异”言病变处色泽的改变。其注云 :“言虽同曰颈痈 ,然其皮中别异 ,不一等也。”3 “异” ,指证的不同 ,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言 :“颈痈之名虽同 ,而证则有…  相似文献   

15.
<正>沙参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古代无南北之分。而北沙参之名则始见于明代末期的本草文献,据《本草汇言》卷一集方项转引《卫生简易方》和《林仲先医案》首用"真北沙参"之名。但未对北沙参的生态习性及药材形状作出描述。清初汪昂《本草备要》在沙参条下注有"北地真者难得……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缓",提出沙参有南、北之分。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江民莹《名医类案》卷三《喘门》、卷五燃气病门》及卷九《淋闭门》等篇,均记述明代吴中医家沈宗常临证治验;清代官吏兼医家陆以淮《冷庐医话》卷一《用药》篇,亦选载沈宗常典型医案。据此,或可感知沈氏医学之影响力。然而,有关沈氏生平,尚未见诸各地报道;查阅医人辞书,亦未获条目载述。近日捧读朱伟常先生大作《冷庐医话考注》,深叹朱先生治学之宏博。然而,其于“沈宗常治案”条文下亦注云:“沈宗常,明代医家,生平不详。”今笔者查阅《文渊阁四库全书》,终获沈氏祖孙墓文,始知其生平家世。特予考录并就正于朱先生。  相似文献   

17.
"脾约"一词首出《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首次将其病机概括为"胃强脾弱"四字。后世医家对脾约的病因病机阐述不一,见仁见智。故笔者再次从成因及病机等角度入手,对"脾约"进行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8.
《素问·腹中论篇》载:“帝日: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日: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人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膜胀而头痛也。”阳入于阴者,主要病变部位在头与腹。清·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中对阳人于阴有这样的描述:“昼静夜剧,其证见阳热之有余者,是阳陷入阴也。”《濒湖脉学》中对弱脉的描述中也提到了阳陷入阴,“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似文献   

19.
<正>荨麻疹是以反复发作的部位不定的皮肤瘙痒、水肿性团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病程常迁延数日至数月。本病属中医"瘾疹"范畴。历代医家将其病因归纳为外邪侵袭、情志内伤、素体虚弱等,治法也多种多样[1]。笔者认为主要病机为"少阴有余"。1病机为"少阴有余"《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王冰注为"肾水逆连于肺母故也"。张介宾则注为"少阴君火有余,火盛克金"所致。《金匮要  相似文献   

20.
李艳杰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5-1297
李《金匮要略广注》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早期继明赵以德后注释《金匮要略》注书之一,其注释《金匮要略》见解独特,论析精辟,说理深入浅出,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引用。《金匮要略广注刊印量少,流传不广,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广注》全貌多有不知,学术界更缺乏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系统研究。开展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深入研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