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江泳  李洁 《中医药学刊》2003,21(3):433-433,444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乃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经筋失于濡养而纵缓不收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针麻原理,国内学者已提出不少论点。按祖国医学经络脏腑学说认为,针刺是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影响气血而起镇痛作用;神经观点则认为,针刺是通过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的,根据近代对神经系统活动,神经兴奋抑制传导,与神经介质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3.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现代医学认为是茎寮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周围性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局部遭受风寒、风热侵袭,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西医治疗主要应用激素和维生素,中医传统应...  相似文献   

4.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4):182
据研究人员对 4 8名志愿者使用乙型肝炎疫苗进行的一项测试表明 ,受试者患有神经过敏症的 ,对疫苗反应较弱 ,而无神经过敏症的人则对疫苗反应正常。研究人员认为 ,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神经过敏症 ,通常会有容易情绪低落 ,紧张和极容易感到压力的个性。而这些都可能造成人体免疫能力降低。人体免能力强弱与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面瘫以单纯性周围性神经麻痹为多见,以"口眼歪斜"为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毒侵入体表、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和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寒诱因,风湿病变,病毒感染而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发炎,甚至不同程度上的变性,而产生保护防御抑制--可逆性面神经瘫痪[1].笔者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收集了不同病因导致面瘫的三个典型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疱疹完全消退后,受累部位仍有疼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然现今临床中对该病尚无规范化治疗。传统医学认为该病为皮损消退后余毒未尽,气血瘀滞所致。此病多累及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腰骶神经等,而累及正中神经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病例较为少见,笔者临床随师诊治此病,认为正中神经走形大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重叠,故采用芒针透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为主,行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之功,疗效满意,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瘫,《黄帝内经》中称"口僻",近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歪斜为主症,无神志异常、半身不遂等症状和体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之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病[1].西医学认为面神经炎是最常见的病因,局部神经的缺血性水肿,尤其是在面肌神经管及茎乳孔中的神经干缺血,水肿,导致神经变性,出现神经机能障碍,而使面部表情肌瘫痪.  相似文献   

8.
吕薇 《河南中医》2016,(2):219-220
王胜认为失眠可能是引起梅杰氏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原因,睡眠不足易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急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对失眠疗效较好的穴位,如印堂、百会、三阴交、神庭、太溪等。当患者睡眠状态发生改变时,此病的症状也会有所好转。王胜认为失眠与神经及精神紧张有关,而神经和精神紧张会影响大脑皮质功能。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和脑,针刺头部穴位能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大脑皮质,抑制大脑异常放电,使人体真正放松而进入睡眠。针刺手足部的穴位能产生强烈的针感,从而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兴奋,这一兴奋可使相应的皮质兴奋点得到抑制,达到安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灸对衰老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研究现况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生物科学与技术正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神经内分秘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1977年,Base dovsky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完整的功能性调节环路。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在这个网络中,神经内分泌激素能调控免疫,而免疫亦能调控神经内分泌。因此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失衡可加速衰老的进程。近年来,针灸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兹综述如下。1针灸对衰老免疫的影响衰…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一直是外科领域的热门问题,目前临床上对于少量的缺损直接行断端无张力缝合,而对于较大范围的缺损,自体神经移植是首选方法,这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是,自体神经移植存在造成新的神经损伤、可提供移植的神经来源有限等缺点。因此,许多学者推出了一些其它的修复法,如受损神经自身延长端缝合、神经端侧缝合、神经侧侧缝合、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等,上述方法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发展潜力不大,单靠提高外科技术,很难再提高周围神经缺损的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11.
1977年,Base dovsky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NFI)网络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完整的功能性调节环路。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在这个网络中,神经内分泌激素可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反应也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失衡可加速衰老的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31-1334
"精气神"学说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而神经干细胞与针刺是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脑病的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中医的"精气神"学说角度,从作用机理与临床疗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针刺与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脑病治疗中的作用,认为神经干细胞与中医"精气神"理论中的"肾精"有着相似之处,或是中医"肾精"在细胞层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针刺是人体调气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结合针刺调气,进而通过"精-气-神"的转化,促进"脑神"的修复。针刺与神经干细胞移植相结合为治疗脑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深入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诊治腰痛病时,通常沿用臀上神经压痛点、坐骨神经压痛点这个词,但作者检查上述压痛点时,常常发现这样的病例,即压痛点多在皮下或肌肉,其周围可触及硬结,只有腰痛而不伴有下肢神经症状。故对这些神经压痛点的存在产生疑问。为了解决该问题,作者分析腰痛及伴有下肢神经症状的病例,其结论为: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的神经所属区出现簇集状疱疹伴剧烈神经痛。中医称为缠腰蛇,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可能因情志内伤肝蕴化热或脾湿内蕴以致湿热蕴结肌肤而成,其次外受毒邪而诱发。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非酶糖基化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患者持续性高血糖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即是其中之一,发生率约为67%。其发病机制认为与多元醇代谢通路活性增高,山梨醉在细胞内蓄积,神经组织对肌醇摄取减少,最终导致Na~+-K~+-ATPast活性大大下降有关。而近几年,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学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认为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组织上的髓鞘多肽发生的非酶糖化,可破坏髓鞘的完整性,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导致神经病变的产生。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非酶糖基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45-648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辨治经验。刘教授认为,糖尿病日久不愈,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而致"诸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显然,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痰瘀阻络,血行不畅,筋脉失养为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7.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面瘫。认为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1]。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气虚机表不固,风邪乘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老年性痴呆补肾填精的治疗角度、老年性痴呆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研究,探讨肾精与神经干细胞、肾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关系,进而认为NEI网络的不平衡可能是肾之阴阳不调和或者是肾精亏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神经干细胞是肾精的物质体现。也就是说肾精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干细胞的功能上,而命火的功能基础,主要体现在NEI网络的功能。肾藏精是干细胞与NEI网络功能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功能的基本物质,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脾气虚证是全身性气虚证的代表,近年研究认为脾气虚的产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综合表现,针灸补脾气穴位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补脾气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失调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的慢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素问·调经论》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从"血"论治,以火针为主,配合毫针、围刺进行治疗,通过调整局部与整体、多种针刺疗法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