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莉  车庆云 《四川中医》2001,19(11):76-77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其中以清代医家柯韵伯“寒热之气互结”之说影响最广,本文认为“寒热之气互结”在理论上让人难以理解。结合古今医家论述及我们的教学与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当是湿热内蕴肠胃略兼中气不足。  相似文献   

2.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制方法》中提出了“黄柏润肾燥”之论,此后学者对该说多持异义,如清·国岩认为:“盖苦燥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1]笔者查阅了1960~1997年中医期刊,医家们多认为张元素关于“黄柏润肾燥”一说乃其当时认识之局限所致,张说欠妥,不合医理[2]。然笔者认为张氏之说确切,具有临床意义,现分析如下。1 试析医家对张氏评述之误笔者认为“黄柏润肾燥”乃正确之观点,后世医家多为望文生义,而造成对易水学派的曲解。1.1 驳医家称元素不知黄柏之药性。医家们认为张氏所说的“急食辛以润之”,是张元素对黄柏药…  相似文献   

3.
药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别,历代医家还常以“走”、“守”之理,概括中药的药理作用与特点。纵览前贤医著,对中药走守之说各有阐发,反映了医家在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来进步医家对“愚医相嫉”之恶习,莫不切齿痛斥,群起而攻之,视之为医人之膏肓。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令李(?)所害,即其事也。”又说:“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明代医家李中梓,  相似文献   

5.
武冰  于晓 《北京中医》2007,26(6):341-343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于此句经文的理解,历代医家颇有争议,令后之学者,无所适从。本文汇聚各家之见,附赘己言,以期去疑解惑,并俟明者指正。1历代医家对于“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理解对于“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这句经文,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归纳  相似文献   

6.
《素问·病能论》曰 :“帝曰 :善。有病颈痈者 ,或石治之 ,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真安在 ?岐伯曰 :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 ,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 ,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文中对“同名异等”的认识 ,历代医家歧义颇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 :1 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异等”是言治法不同 ,其注曰 :“同称痈名 ,针灸石等异疗之。”2 唐代医家王冰则认为 ,“异”言病变处色泽的改变。其注云 :“言虽同曰颈痈 ,然其皮中别异 ,不一等也。”3 “异” ,指证的不同 ,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言 :“颈痈之名虽同 ,而证则有…  相似文献   

7.
从量化阴阳的角度认识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医家把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概括为“纯阳之体”或“体禀纯阳”。又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对稚阴稚阳的观点 ,古今医家认识较一致 ,争议不多。但对纯阳之体概念的认识 ,古代医家争鸣较激烈。通过对古医籍中有关论述的分析及运用量化阴阳的方法注释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 ,试图全面认识和理解以上两个概念。1 古代医家对纯阳之体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纯阳之体”最早见于《颅囟经·脉法》 ,书中说 :“凡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因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温煦和激发各…  相似文献   

8.
论“味”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所指为何?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兹分述如下。一、血肉填养厚腻为“味”清代医家如叶天士,吴鞠通等,善于厚味补精。叶氏援引张景岳“五藏之伤,穷必及肾”的观点,在治疗虚损中重视补肾,认为通过培补下焦可以“兼  相似文献   

9.
谈脉诊益寿     
谈脉诊益寿“医者多寿”,“自古名医登高寿”,何故?盖医者既有养生寿已之方,又有脉诊益寿之术,即“寿从诊脉来”。脉诊既能将病家之五脏六腑、营卫三焦、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生理、病理加以窥测,又同时可为医家益寿之术。因医家临证持脉要“平息以调之”,说明医者...  相似文献   

10.
石寿棠 ,名芾南 ,字寿棠 ,又字湛棠。江苏安东(涟水县 )人。其家七世事医 ,从他“入塾受书时”,其父督学殊严 ,于幼年“略明句读”起 ,“即授以医家言 ,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 ,夕而医 ,历数十寒暑如一日”。即使中举之后 ,攻习岐黄 ,心怀济世不敢稍怠。其母体弱多病 ,医药不离 ,寿棠“每侍疾时 ,与医家参以诊剂 ,辙颇得效”。壮年以后 ,医术愈精 ,每每临证 ,尤重“轻重之准 ,刚柔之质 ,先后之宜”。同时“尝恼医家之不通儒术 ,率皆昧于其原 ,而仅逐其末”。故而又重视一个“原”字。《医原》一书 ,就是石氏基于“欲因病之原 ,探医之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