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其致病原因很多 ,其中幽门螺杆菌 (Hp)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从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来探讨其不同类型的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2 0 8例 ,其中男12 4例 ,女 84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73岁 ,平均32 .1岁。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皆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 ,而经纤维 (或电子 )胃镜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浅表性胃炎 ,并除外伴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  相似文献   

2.
3.
李合国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54-205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证与正常对照组,取胃窦粘膜组织,分别采用W-S染色与RUT检测HP、常规HE染色、TUNE法检细胞凋亡、SABC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在显微镜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它们之间亦有明显差异(P<0.05).凋亡细胞见于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Bcl-2蛋白表达于壁细胞、主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Bcl-2蛋白表达在脾虚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强于正常组(P<0.05);脾虚证组Bcl-2蛋白表达低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虚组HP阳性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的HP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P<0.05).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细胞凋亡、Bcl-2可能是形成脾胃湿热证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直接毒性作用:细胞毒素作用:研究显示,HP的肉汤培养基上清液中含有一种细胞毒素,它能造成细胞不同程度的空泡变性。这种空泡毒素被称为VacA,VacA在所有的HP中存在,但仅有65%的菌株有活的表达。还有一种物质与VacA同时存在,被称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探讨黄连舒胃汤联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霞浦福宁医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 照组与观察组,各 6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患者给予黄连舒胃汤联合三联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 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6.36 %,高于对照组的 83.64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阳性 率为 7.27 %,低于对照组的 27.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0(IL–10)、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IL–17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取黄连舒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 疗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患者,可改善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还能够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率,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50例,其中脾胃湿热证93例,脾胃气虚证57例,正常对照组1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cl-2在脾胃气虚组的表达率略高于脾胃湿热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中,Hp感染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存在差异,二者与证候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慢性浅表性胃炎苔色与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和平 《北京中医》2002,21(5):291-291
笔者对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43名患者的苔色和HP抗体进行了观察,初步认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抗体与苔色变化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呈密切相关,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43名患者均为近2年来门诊以胃脘疼痛……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43名患者的苔色和HP抗体进行了观察,初步认为幽门螺杆菌(简称HP)抗体与苔色变化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呈密切相关,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43名患者均为近2年来门诊以胃脘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内容。方法: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脾虚证组及脾胃湿热证组各20例;健康受试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进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组织中AQP3、AQP4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胃黏膜炎症病理分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AQP3、AQP4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AQP4表达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的腺苷酸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QP3、AQP4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的含量异常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形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炎患者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Hp感染性胃炎患者11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湿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Hp清除效果;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胃黏膜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Hp阴转率分别为91.53%、8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7%、69.49%(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胃脘胀痛、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胃黏膜炎性反应细胞浸润、腺体密度、黏膜厚度及腺体形态等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Hp感染性胃炎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胃黏膜状况,提升Hp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AQP3、AQP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罐保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黏膜AQP3、AQP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中度组、重度组AQP3、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湿热轻度组(P〈0.05,P〈0.01);脾胃湿热重度组AQP3高于脾胃湿热中度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AQP4基因表达相关,它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西药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治疗组基础上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时间、Hp根除时间、住院时间;给药前和治疗4周后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症状积分的差异。结果中西药组跟西药治疗组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中西药组相较于西药治疗组疗效达到显效时间、Hp根除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给药前两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症状积分相似,P0.05;治疗4周后中西药组相较于西药治疗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症状积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速Hp根除,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姜成  林瑜  王晓宁  鄢春锦  刘芬 《中医杂志》2011,52(24):2102-2105,21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与胃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表达以及慢性胃痛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和脾胃虚寒证(19例),采集各证型患者胃窦黏膜标本,采用特异引物PCR法检测vacA信号序列s和中间序列m亚型以及cagA基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结果 100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81%,其中cagA基因检出率为44.4%(36/81),sla基因检出率为90.1%(73/81),m2基因检出率为85.2%(69/81).3种证型在Hp密度等级、cagA基因型及vacA基因亚型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组比较,sla+和m2+提高了HLA-DR抗原表达(P<0.01),cagA与HLA-DR抗原表达无关(P>0.05). 结论 Hp流行株以sla或m2亚型为主,该流行株可提高胃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但是vacA亚型、cagA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肾络通对单侧肾切除加重复阿霉素注射所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病理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生化、放免、免疫组化、病理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肾功能、肾小管间质PCNA、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中药肾络通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β2-MG、尿NAG明显低于病理模型组,部分优于西药组.结论:肾络通可能是通过抑制PCNA和TGF-β1表达,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 患者EGF、VEGF及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 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其中,PCNA表达水平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VEGF的表达水平在各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阳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果胶铋胶囊,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第1周同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表现、病理观察、Hp的根除的结果。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P〈0.05),减轻胃镜下胃黏膜炎症(P〈0.05)。治疗组能够改善胃黏膜病理、根除Hp,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能明显改善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及组织病理学炎症的损害,并能根除Hp。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对209例慢性胃炎病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微观指标幽门螺杆菌(H pylori)、血清胃泌素(GAS)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为深入开展湿热证临床及本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运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指进行Hpylori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分析GAS。结果:脾胃湿热证组的H pylori感染阳性率及血清胃泌素均明显高于非脾胃湿热组(均P0.01)。结论: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高度相关,血清胃泌素升高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微观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蛋白Bax、Fas、P_(16)在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患者胃粘膜中的表达,探讨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候的基因蛋白表达特征。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设立气阴两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3组,胃镜下取炎症及周边部位胃粘膜,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Fas、P_(16)的表达水平。结果:气阴两虚证、脾气虚证和胃阴虚证组Bax的表达率分别为46.67%、80.00%、76.67%;气阴两虚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胃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的表达率分别为30.00%、56.67%、46.67%;气阴两虚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胃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_(16)的表达率分别为10.00%、10.00%、23.33%,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以标记指数(LI)计算的定量指标结果亦与其相符合。结论: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胃粘膜中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蛋白表达减弱,细胞凋亡抑制,这可能是气阴两虚证易致恶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范明  钟毅  李兴明  戈焰 《新中医》2011,(7):14-16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胃祛湿方,每天1剂;对照组予制酸、保护胃黏膜及促动力等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2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在胃黏膜糜烂愈合方面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