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彭亮  常小荣  刘密 《北京中医药》2012,31(12):903-905
对张景岳《类经图翼》中灸疗法的学术理论及特色进行了评述,明确了张景岳注重温补、推崇灸法的学术思想,并将其学术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有诸多关于灸法的记载,体现的学术思想和灸疗特色对灸疗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类经图翼》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总结了灸法的要则、罗列了禁灸腧穴、汇集了诸多灸法验方。其灸法内容丰富,就施灸方法而言,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炷如麦粒,其包括化脓灸,或在病变局部直接施灸;间接灸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隔癞虾蟆灸等灸法,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就施灸时机而言,临床宜根据疾病进程、时机而实施灸治。在灸治壮数上强调临证变通。另可根据灸后反应来识别患者病情深浅,判断灸治预后。《类经图翼》对明代以前艾灸疗法的整理、总结和运用,对于后世灸法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帝明堂灸经》关于灸法记载十分丰富,对后世针灸临床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取穴、灸法顺序、用火与艾灸禁忌、灸疮防病保健、热证可灸、灸治百病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黄帝明堂灸经》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古代文献关于艾灸治疗外科实热阳证、艾灸治疗实热阳证用灸法治疗的中医原理、艾灸法治疗疔疮等实热阳证不拘壮数、用不同隔物灸治疔疮实热证、灸法判断疔疮预后、灸后禁忌、现代研究关于灸法抗炎作用等记载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来指导现代医家对灸法的运用,扩大灸法的治疗范围,以促进灸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灸聚英》关于灸法记载十分丰富,对后世针灸临床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施灸精简,艾灸宜忌;定穴精准,灸疮独重;灸法精选,针药并用;崇尚经典,师古不泥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聚英》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6.
《备急灸法》又名《备急灸方》,是研究古代急救医学及灸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将许多运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的方法汇集在一起,附上多幅图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编辑成册,对当今的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概括了《备急灸法》论灸法的学术思想,并从急症施灸宜趁早;艾灸方法详实用;艾灸用量宜十足;取穴部位少而精;取穴方法简便行;艾药并用疗效灵等6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备急灸法》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7.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 ,借助火力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与针法合称针灸疗法 ,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操作简便 ,且适应症广 ,《各医别录》记载 :“艾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这儿的“百病”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灸法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等多种病症 ,《针灸问对》不但记载了灸法的适应症广 ,而且记载了灸法的作用机理 ,“虚者灸之 ,以火气助元阳也。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自散也 ;寒者灸之 ,使真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神灸经论》也论述了灸法的作用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  相似文献   

8.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张景岳重视灸疗的问题,从《类经图翼》论灸法、灸法应用与禁忌、灸法扶阳的价值及灸法的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示我们张景岳重视并擅长应用灸疗配合药物温补,对于治疗诸多的疑难杂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意义,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牟建蛟  任驰  胡幼平 《山西中医》2012,28(1):34-34,61
《黄帝明堂灸经》记述灸法较为详备,其中所论灸法特点包括用火忌八木、点灸时宜与艾灸禁忌、人神所在不宜灸、重视艾灸在急症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视体质为影响针刺手法和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就针灸临床上审察体质的意义,体质与针灸反应性和耐受性的关系,体质差异与针灸不良反应等方面逐一探讨了《黄帝内经》中体质学说与针灸临床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应基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充分贯彻“因人制宜”的治则才能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亢害承制"之说肇始于《内经》,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历代医家如王冰、刘河间、李中梓等有所发挥,该理论应用于临床,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举《续名医类案》中戴原礼诊治盛夏畏寒案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54-956
《黄帝内经》中"火郁发之"理论是艾灸疗法"以热治热"的理论源头。研究发现同时艾灸百会、神阙,无论对表里、虚实之热都具有非常好的退热效果。百会配合神阙被认为是艾灸退热疗法的最佳穴位组合。研究补充了发热病症的治疗方法,为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节约治疗成本、缩短发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提供临床支持。  相似文献   

14.
岭南针灸发展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砭石、药物、艾灸、毫针、导引等中医治病方法,岐伯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灸法起源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岭南地理气候湿热,灸法按理不适广泛使用,但是从现存的古代岭南针灸文献中,大都与灸法相关。当今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博古"即明清以前,五岭之南皆收而录之;"约今"即明清以后,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江三角洲,广东称为"岭南"。古代岭南号称"瘴疠"之乡,在其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流派,岭南医学。在其针灸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有影响的针灸医家,如著名女灸家鲍姑,有的还撰写了不少针灸著述,可惜很多已佚失,现存有关针灸的文献仅有《肘后备急方》《采艾编》《采艾编翼》《幼幼集成》等寥寥数部针灸学专著。本文针对现存的清及清以前岭南针灸医家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单梳理,希望为今后岭南针灸学的深入研究助以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针灸的条文为依据,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初步阐释了其针灸学术思想的重点,挖掘了其中的学术及临床价值,指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部分关于针灸的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穴位的主治范围有所补充;并且提出了"阴证虚证宜灸,阳证实证不宜灸"的针灸治疗原则,总结了误用灸法及烧针引起的变证及救治措施,以及针药的各有利弊,和针、灸、药并施或可增强疗效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6.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7.
周毅萍 《河南中医》2010,30(3):251-252
运用藏象辨证论治原理,结合医案数据库和数据统计手段,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肝系相关的月经病医案分析研究,总结两部医案中属肝系病证的月经病证治规律。研究表明,属肝系病证的月经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点;伴随症中肝系症状多见目部、耳部、胁部症状;发热、头痛、谵语为有重要诊断意义的症状;常用药物为:丹皮、柴胡、当归、栀子、人参。  相似文献   

18.
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政府高度关注针灸学的发展,提高针灸学的社会地位,专门校勘整理出版针灸古籍,组织专家学者编纂针灸专著,在太医局开设针灸专业,铸造针灸铜人,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等方法,使针灸学得以流传与普及。宋代政府采取发展针灸的措施方法及其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间接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观察间接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间接灸与青霉胺作临床对比观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93例。结果 间接灸组总有效率为90.48% ,显效率为39.68% ;青霉胺组总有效率为80% ,显效率为32%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间接灸与青霉胺疗效相仿,间接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视作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