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少忠 《四川中医》2008,26(5):14-15
抑郁症是现代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中医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以生理性衰老的肾气亏虚为发病的内在基本条件.阳气不振、阳衰神颓、气机郁滞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以"懒、散、呆、变、忧"的心理症状和脾肾阳虚,气机郁滞的躯体症状为临床特征,具有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心理倾向.振奋阳气、彰明神志、畅达气机为抑郁症的主要治法.本文就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证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各种中西医方法做一总结,旨在中西合璧,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以"围绝经期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更年期忧郁症"为首次检索词,以不同治疗方法为二次检索词,检索年限:1999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检索后经人工筛查,排除科普文献、文献综述、各数据库重复录入的文献。结果:最终搜集到162篇文献,阅读全文,选取较高质量文献对其做一总结。结论:①中医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方法有中药、针刺、艾灸、推拿、走罐等,目前,对于中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起步早,研究多,而针灸方面较少,仅有18篇文献。②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使用雌激素和抗抑郁药,临床多联合用药。③心理、运动干预所起的具体作用及成效,还缺乏数据论证。单因素干预因受到伦理学影响,很难进行随机对照研究。④研究的诊断标准过于单一,缺少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专有标准;疗效标准除了参照HAMD评分或减分率,还应关注患者血液激素水平,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⑤缺少长期疗效及复发率的统计,各种干预措施的远期疗效不确定,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临床应积极推广,但研究设计还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抑郁症,即更年期抑郁症是妇女从性成熟期到老年期过渡阶段最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逐年攀升。对于这种典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的疾病,目前除了常规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调护之外,中医综合调治也逐渐显露其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收集研阅近年来中医综合调治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一综合性介绍,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围绝经期抑郁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性腺甾体激素和多种神经多肽及神经递质之间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植物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与精神心理症状的出现。目前临床常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虽然疗效肯定但由于此疗法有诸多的禁忌症及能增加围绝经期女性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现据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概况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Peirmenopausal period)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如: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月经失调等[1].本病多见于45~55岁左右的妇女,其发病率高,重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但古代医籍对本病并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等病症中.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围绝经期是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即绝经过渡期  相似文献   

8.
周微  曲秀芬  隋晓东  高扬 《四川中医》2012,(12):143-146
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了解目前中医对该病治疗的进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Perio Syndrome,PP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目前临床常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来缓解PPS,虽然疗效肯定但由于此疗法有诸多的禁忌,如能增加围绝经期女性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治疗本病时多采用辨证论治、专方专治等方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现据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对PPS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围绝经期的以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紧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大多数患者还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及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常发生在44~55岁之间。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残原因~([1])。世界范围内女性抑郁症的发生率是男性的1.5~3倍~([2]),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紊乱及身体各项机能的逐渐衰退,更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之一。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步  相似文献   

11.
胡佳 《江苏中医药》2011,43(11):26-27
围绝经期抑郁症属于女性情感精神障碍,患者首次发病在围绝经期,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情绪低迷、精力缺乏等症状。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最终发展成严重抑郁症,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古医籍文献中虽不曾出现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病名,有关本病的记录可散见于"脏躁"、"百合病"、"郁证"、"不寐"中。现将本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严重困扰中老年如注健康的发病率极高的常见病,西医局限于激素替代治疗,中医药在整体现的指导下辨治本病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淑贞 《河北中医》2002,24(10):770-771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初次发病于围绝经期 ,以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1 ] 。发病年龄多在 45~ 5 5岁 ,表现为烦躁、焦虑、内心不安、记忆力减退、缺乏自信、行动迟缓 ,严重者对外界冷淡 ,丧失情绪反应 ,呈无欲状态 ,甚至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 ,是由于妇女在绝经前后一段时期内 ,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1 996~ 2 0 0 0年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 2 0例 ,并与单纯西医治疗 2 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2009年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概述和分析,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用方用药频度,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除中药外,针灸和心理疗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穴推拿疗法和足浴疗法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规范的治疗标准将是中医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2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月华 《河北中医》2007,29(2):148-148
2001-02—2006-04,笔者运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21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本院针灸科女性患者,年龄44~5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5年。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为单相或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抑郁  相似文献   

16.
乔平  何贵翔 《中医药信息》2011,28(3):139-141
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中医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把现代医学与中医传统理论更好地结合起来,从不同阶段、多途径、多层次进行研究,做到防治并重。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围绝经期抑郁症这一临床疑难症从发病的生理基础、诱发因素、中医辨治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本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作用而致,在进行中药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干预,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彭仙 《光明中医》2014,(5):1118-1120
绝经(menopause)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围绝经期开始年龄约在40岁左右,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短者1年,长者高达12年,绝经的年龄一般在45~55岁。我国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  相似文献   

19.
综合干预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5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发生于妇女自然绝经前后的以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滞,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等。此病对围绝经期妇女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且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所以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严航 《西部中医药》2011,24(3):21-23
从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面概括近几年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但其机理及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