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结余师愚辨治疫疹的学术思想.认为疫疹乃疫病火毒外达之征,辨证当据其色泽、形态,并创制清瘟败毒饮治疗.  相似文献   

2.
从运气学说、疫疹的病因、病机、与伤寒的鉴别、治疗及谴方用药等方面对疫疹进行了探讨,剖析了余师愚温疫理论、学术思想及其治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余师愚《疫疹一得》论疫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气学说、疫疹的病因、病机、与伤寒的鉴别、治疗及谴方用药等方面对疫疹进行了探讨,剖析了余师愚温疫理论、学术思想及其治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沛 《国医论坛》2014,29(1):11-12
余霖认为疫疹为感受外来具火热之性的疫疠毒邪所致,其斑疹之发有缓急之分,通过斑疹的形态及色泽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余霖创制的清瘟败毒饮为治疗疫疹的主要代表方剂,该方充分体现了余霖清热凉血解毒、养阴保津及重视活血的治疫思想。  相似文献   

5.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余霖著《疫疹一得》一书实为后世疫病学临证之圭臬,其在疫疹发病之因方面首倡天行致疫,认为疫病致病的关键因素为毒火之邪;在疫疹的临证过程中秉承《黄帝内经》中运气理论的指导作用,列"六十年客气旁通图"以启后学者参合天时运气的变化规律,研究疫病之来由而随证施治,同时强调人体正气之于疫病发病与否的重要性,并结合运气理论创清瘟败毒饮,附验案实例为参考等诸方面,将余霖《疫疹一得》的治疫之验详尽列出,为当今传染性疫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临床实际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7.
2014年广东地区登革热爆发流行,中医药积极参与当地的登革热诊治。笔者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登革热患者进行查看并参与部分患者的诊治,结合相关资料对登革热的中医证治提出几点思考:登革热的命名尚不统一,称为“登革热疫”较“温疫、疫疹”等更为合适,亦可与传统命名如“暑温、湿温”等相结合或并列;登革热患者多具有消化系统症状、舌苔腻等,夹杂湿邪,与当地湿热气候相关;登革热初起多有类似于表证症状,如恶寒、头身痛、无汗等,但实无表邪,并非伤寒,因此不当辛温发汗解表,而重在透散邪气。治疗应当采用余师愚败毒散之意,去其爪牙,促邪外透。登革热的出血是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初期、极期的出血与热入营血相关,但恢复期的皮肤斑疹考虑是正气鼓舞祛邪外出、气血渐复的表现;中医药参与登革热的治疗关键在于注重初期和重症的治疗,初期中医药介入治疗,促邪外透、去其爪牙,避免轻症转为重症登革热。  相似文献   

8.
瘟疫求真     
瘟疫学说虽起于明清,为时不长,但贤人倍出。前贤对瘟疫理解最深之人,当属明末吴又可,其《瘟疫论》首创瘟疫乃邪伏膜原,力主用大黄除邪为要。前贤治疫病最有成效之人当属清代余师愚,其《疫疹一得》治疫病取清瘟败毒饮,用大剂生石膏治疫病,屡屡奏效,活人无数。前贤治瘟疫最为得法之人当属民国名医张锡纯,其《医学衷中参西录》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瘟疫手到病除,出神入化。故治瘟疫应吸取前贤各家之长,尽可能结合瘟疫之病因,病机出方论治,才能药到病除。故笔者在吸取前贤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对瘟疫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余氏认为疫疹的发生与运气的改变息息相关,气运失常是疫疹产生的必要条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其所处时代疫疹类型主要为暑热疫,提出毒火是根本病因。《疫疹一得》从脉象、舌象、疹之形色、痈疮、全身症状等来综合区分毒火的轻重,随症施治。创制以石膏为君药的清瘟败毒饮加减来治疗疫疹,根据瘟疫起病急、传变迅速的特点,常用重剂生石膏直入肺胃,直捣巢穴,杀无形之毒,退十二经之火,以拔其根,速求转机。在用清凉苦寒的同时,又常常顾护胃气,注意扶助人体正气以驱邪外出。在疫疹后期,往往正虚邪恋,为防止疫疹反复,余氏此时以补中兼清法两治,以求邪去正安,正气来复。  相似文献   

10.
余师愚名霖,师愚是他的字。清初,安徽桐城人。他对疫病有较深的研究,并著有《疫病一得》。在著作中进一步分析了具有强烈传染和流行性的所谓“暑热疫”一类病证。本文是根据全国统编教材(三版)在名著选录部分中第四篇所选录内容加以归纳、分析的(主要选了《疫病篇》中论疫内容与疫证条辨五十条)。一、论疫病与伤寒似同而异【原文】疫证初起,有似伤寒太阳阳明证者,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而不能举,伤寒无汗,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唯头汗更盛。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夜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此  相似文献   

11.
清瘟败毒饮儿科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瘟败毒饮出自清代著名医家余师愚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此方是由石膏知母汤、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组成。故具有石膏知母汤的大清气分热,泻肺胃热邪。犀角地黄汤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黄连解毒汤的泻火解毒作用。笔者在儿科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温热火邪充斥内外所致的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郑晓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2):512-513
余霖,字师愚,清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安徽桐城(一说江苏常州)人.著有<疫疹一得>,创制重用石膏的清瘟败毒饮治疫三十年,活人无数.  相似文献   

13.
《松峰说疫》是清代刘奎的一部较为全面论述疫病的中医温病著作,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疫病预防思想。通过系统挖掘与整理其中相关内容,从疫病预防的理论认识、治则治法与具体方药等方面,以全面阐述《松峰说疫》疫病预防思想体系,可为当前防治疫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广瘟疫论》是继《温疫论》之后又一部研究瘟疫的经典著作,是以《温疫论》学术思想为蓝本,加以注释、增订、删改,着重辨别瘟疫通体异于伤寒,对瘟疫的治疗有重大的贡献。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以对称、对照方式从汗、下、清、和、补5种治疗方法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李成  崔为 《吉林中医药》2021,41(3):411-41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也是距离现在最近的封建社会.清朝与现在气候环境相近,清朝的温病学派发展迅速.作为记述清朝历史的《清史稿》虽然争议颇多,但其史料丰富,研究价值不可忽视.《清史稿》灾异志中,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各地区发生的疫情.虽不尽详,也有描述死亡情况如"死者无算".《清史稿》虽未明确记载清朝政府和人民面对疫情有何...  相似文献   

17.
赖明生  朱平 《中医杂志》2013,(4):355-356
杨栗山治疫探病求源,明确"杂气"为疫病之因,郁热为温疫病理演变的基础。总结出清热散邪、辛凉宣透、逐秽解毒、通下逐邪等祛除火毒淫热邪气的治疗方法,创制了著名方剂升降散。其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给邪以出路,并注重气机的调和,开拓了温疫治疗的新思路,为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其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治疫先河.首次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戾气,其传染性极强,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病机方面提出戾气侵袭,首先伏于膜原之中;将疫邪离开膜原后的传变分为九种方式,创立"表里九传"辨证.治疗上创立达原饮,开创治疗膜原戾气之先河,并注重疫病的后期调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