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胁痛、臌胀、黄疸等病症的医论方药文献,认为仲景辨治胁痛主要责之于实邪阻滞肝胆经脉以及精气虚损二端,治疗上强调固本培源,补益精气;辨治黄疸多责之于湿热、寒湿、瘀血、气血虚损、气机不利等,治疗上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辨治臌胀多责之于瘀血气滞两端,瘀血有寒凝血瘀、湿热血瘀、精枯血瘀等之别,气滞有寒凝气滞、痰浊气滞之分,治疗上强调攻补相宜。总结看,仲景辨治现代肝病相关病症,病位上多责之于肝胆脾胃,治法上强调健运肝胆脾胃,虚则补之,滞则通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总以相应脏腑真元之气充盈丰沛,通畅调达为务。  相似文献   

2.
许金榜  何桂英 《光明中医》2014,29(11):2271-2272
月经后期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何桂英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经验丰富,何老认为本病有实有虚,有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郁、痰阻等原因,然以血寒为多见,由血虚、气滞而致者,亦较为常见,所以本病的治疗多以温经、补血、调气为主。针对该病临床常见证型,辨别虚实,分型而治,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3.
咳喘,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之紊乱,或外感六淫之邪。笔者认为,因血瘀者,亦是形成咳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证治准绳·蓄血》中说:“百病由污血者多。”当本病患者处于气滞、气虚、气逆、气陷状态时,临床虽不具有典型的血瘀证的宏观改变,但实际上血流已受影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7,(3):190-192
五心烦热之因,多归结于阴虚火旺。但因血虚得之者,亦屡见不鲜。阴虚与血虚,无论于病因病机抑或诊断治疗,可谓差异诸多。血虚者,多责之于肝脾胃;而阴虚者多责之于肺胃肝肾。血虚者,多舌淡;阴虚者,多舌红。血虚者用药偏于甘温,偏于温补;阴虚者用药偏于凉润,偏于清补。故实有必要鉴别论治。力求阐明五心烦热症的常见病机,并进一步开拓五心烦热症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的病变颇多,主要有血成、血瘀、出血三大证候表现。血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形成;血瘀因血行不畅或局部血液瘀阻所致;出血指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亦称失血、血证。血虚、血瘀、出血在病机上往往互相影响,密切相关,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于临床很有实际意义。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其相互关系作一探讨。血虚与血瘀由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血虚则气弱,故血虚之体,脉道不充,血气不旺,血行迂缓,易于凝聚成瘀,犹如河道,水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多将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虚责之气血,实责之外感风寒,内生湿热,久则化瘀,治疗多以养血、益气为主;现代文献该病多责之于脾虚生湿,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湿邪为盛兼血瘀、血虚,治疗常以健脾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养血为主。认为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的辨证应以气血亏虚为主,血虚、血瘀并重,应治以养血活血、疏肝健脾。  相似文献   

7.
<正> 肝病无论新旧,都可以有发热的症状出现,而以低烧为最常见。一般规律,急性肝病或肝胆合病,多见发热,热势偏高,表现为实热,慢性肝病之发热,热势偏低,表现为虚热。所以,临床应首先分清虚实,治疗方有规可循。一.肝病低烧肝病低烧,以虚实分之,因郁而热者多责之于实,因热而伤阴者多责之于虚。丹溪创六郁之说,提出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而六郁皆从火化。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六郁皆可致热,但总以气郁为主导。因  相似文献   

8.
惊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患者多表述为心慌、心跳、悸动、惊慌,常伴有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经临床诊查已排除器质性疾病。中医学常责之于心胆气虚、肝郁血虚、心肾阴虚和脾虚痰扰等。按此进行辨证论治,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体质"在现代中医研究中逐渐引起重视,血虚气郁体质是现代人群中一个常见的体质类型,临床运用"体质学说"结合病症从肝调治,使肝脏气机畅达,对诊治、调理血虚气郁体质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胸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为主要发病对象,临床以胸痛、胸闷为特点。根据胸痹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临床上把胸痹分为气滞、血瘀、虚证(气虚、血虚)3种类型。遵循郁者解之,瘀者通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分别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助阳、和血以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