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常用药物,其被包含于多个经方之中。桂枝治疗“气上冲”是其诸多功用之一,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有揭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二书中含有桂枝治疗“气上冲”的条文进行归纳,并参考诸家的论述,对桂枝治疗“气上冲”的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其作出综合性总结。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112方中,运用甘草者70余方,可谓是《论》中应用次数最多的一味药物。甘草生用气平泻火,炙用气温补中。纵观《伤寒论》,甘草发挥功效的最大优势,在于巧妙恰当的配伍。一、强化药效强化药效是说某些药物与甘草配伍,其原来固有的功效增强了。在《伤寒论》中,主要表现在与桂枝和芍药的配伍上。桂枝,《别录》称其主治心腹寒热冷痛,治头痛、腰痛、汗出。在《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是桂枝的重要配伍结构之一。后世注家,在解释其配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广泛运用称之为“国老”的甘草,在《神农本草经》谓“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胫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甘草一药在《伤寒论》中组方共70次,在《金匮要略》组方计88次。兹就《伤寒论》中甘草的药证发挥介绍如下。古时候有“甘草主治赢瘦”之论。《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规律,探究《伤寒杂病论》的证治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方剂,利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经方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录入平台的270首经方进行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以上有25味中药,前10的中药分别是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半夏、干姜并列)、人参、茯苓、附子(麻黄、白术并列);四气方面以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五味方面以甘味药使用频次最多,归经方面以脾经使用频次最多;药物组合方面,生姜、甘草、大枣组合使用最多;处方中药物数量方面,9味药以下的处方占总处方的97%;剂型方面,内治法和外治法共包含了11种剂型。结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善用甘温之品,善于顾护阳气,调和营卫,同时不忘保胃气、存津液。在疾病治疗上常从脾、肺、胃经论治,治法上八法齐备,处方小而严谨,剂型多样,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用法用量、主治症候、配伍药物三方面来考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柴胡的9首经方及30条相关条文,得出结论:(1)经方中柴胡用量在"五分"到"半斤"之间,即19.5~125 g不等,其中最常见的用量为125 g;在煎法中多强调煮后"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热并行,攻补兼施,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2)配伍柴胡的经方,其主治症候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与现代柴胡解肌退热、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的功效相符;条文中提示病位多在胸胁、胁下、心下。(3)经方中柴胡与黄芩配伍次数最多,共有7次,两药并用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与人参配伍,组成扶正祛邪的经典药对;与甘草配伍,是治疗往来寒热的经典组合;柴胡配伍芍药,一可疏泄表邪,二可疏肝解郁;柴胡配伍主入阳明之大黄,可使内外双解且加强去旧生新之效;柴胡配伍枳实,既可疏肝和胃、通下热结,又可一升一降,畅达气机。  相似文献   

8.
1药物配伍,师古而不泥 自古以来,中药配伍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习医者,无不熟记于心,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伍或要求医师在“反药”下着重签名,方予配药.其实,处方中用反药者,前人早已有之,如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腹满寒疝宿食病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等等.……  相似文献   

9.
经方"药对"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华 《国医论坛》2003,18(4):1-3
经方〔1〕〔7〕 ,一般指东汉·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之方。药对〔8〕〔13〕,也称对药 ,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 ,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它构成简单 ,却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点之一。后世方剂尽管浩如烟海 〔11〕,但细究起来 ,常能从中看出经方“药对”的影子 ,如桂枝配芍药、芍药配甘草、桂枝配附子、麻黄配石膏、干姜配黄连等。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 ,对提高临床疗效 ,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挖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为复方配伍…  相似文献   

10.
桂枝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83首方剂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其功效的发挥因其所配伍的药物不同而改变:和营多与等量芍药配伍;补中多伍甘温益气类药物;温通心阳多配伍炙甘草、通阳利水之方多与茯苓相配伍、通阳散结可配以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温通经脉常需与附子、细辛等辛散药物同用;下气多配以茯苓或取用大剂量桂枝。文章旨在分析枝功效与配伍关系,以期在开阔临床思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