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求中风急性期始发证候要素的持续时间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中风急性期(14 d)证候分布以风证(占87.8%)、痰证(占80.0%)、火热证(占49.6%)为主。急性期火热证、痰证的自然持续时间至少有12 d。中风急性期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负相关。结论:中风急性期各个始发证候持续时间不相同,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4.
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7天之内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18例,进行ACE基因(D/I)多态性检测,同时进行证候分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II型痰证比例明显升高,χ2=4.882,P=0.036;非DD型气虚证比例明显升高,χ2=4.750,P=0.03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等位基因与痰证、I等位基因与气虚证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影响疾病演变的主证,探寻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的方法,对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进行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连续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结果]缺血性中风病起病24 h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相关;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关;至发病48 h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和气虚证相关;痰证与火热证、气虚证相关,气虚证与风证、痰证、血瘀证均相关;而至发病72 h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痰证、气虚证和火证均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是风、火挟痰上犯清窍,壅滞脉络,气虚血瘀,气不化津则痰凝,痰瘀互结,致气虚益甚,使疾病不断恶化;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而加重神机受损.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对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利用CT检查结果,与证候的得分均值、发生频率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结果提示:脑病变性质与中风证候的得分均值显著相关,出血性中风的风证、火热证的均值显著高于缺血性中风(P〈0.001、P〈0.001)。缺血性中风的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显著高于出血性中风(P〈0.001、P〈0.005)。脑病变性质与中风证候的发生频率显著相关,出血性中风的风证、火热证的发生频率显著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将186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中医证型以风、火热、痰证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以痰证患者LD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痰证血浆HCY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568.P〈0.01)。结论证明了高HCY血症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风、火热、痰证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及痰证血浆HCY、LDL-C水平显著增高且呈正相关为中医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资料166例,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予以赋分,检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研究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出现频数最高的为风91次,占55.2%;阴虚阳亢出现最少13次,占7.9%;火、痰、血瘀、气虚四种证素出现次数分别为73次、86次、83次、48次,分别占44.2%、52.1%、50.3%、29.1%。急性期、恢复期不同证素间血糖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痰、血瘀、气虚血糖降低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血糖水平较前升高。急性期不同证素积分与NIHSS分值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证素血糖水平与NIHSS分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证素均可促进机体血糖升高,对血糖水平程度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对每个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虚风动及痰蒙神窍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素比较,内火证、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痰瘀互阻证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过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证候变化规律。方法从目标数据库中提取51例经rt-PA溶栓后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个时间点(入院时、溶栓后24 h、溶栓后48 h)的证素并评分,获得3个时点的证候要素变量,根据溶栓前后证候演变将其分为证候不变组、证候减少组、证候增加组,通过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评价溶栓患者单证候演变及证素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溶栓24 h后,气虚证证候消失明显(P <0. 05)、内风及气虚证证素评分显著降低(P <0. 05);溶栓后24~48 h,内风证证素评分明显降低(P <0. 05);溶栓48 h后,内风及痰湿证证候消失比例高于总体证候消失比例(P <0. 05),内火证消失低于总体比例(P <0. 05);内风及气虚证证素评分明显降低(P <0. 05)。结论 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证候总体上遵循缺血性中风病单证候动态演变规律,但存在自身特点,溶栓后气虚、内风证候明显改善,内火证改善不佳,提示溶栓后重点处理内火证或许能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