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高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完善"治未病"工程的运行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资金保障对促进"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主体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交流学习,形成建设治未病服务模式和管理服务流程的思路。方法: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追踪为主要功能,对信息进行整合,健康干预则以健康咨询门诊的健康指导服务、专科传统疗法为中心的直接干预为主,同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追踪,共同构成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于一体的治未病服务链。结果: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形成集健康管理、检后就医、开展专科连续性管理于一体的治未病服务链,建立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模式。结论:通过中医治未病服务,将治未病思想转化为实践,提高疾病预防、养生保健能力。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最佳的预防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1月,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提出:加快建立服务提供体系,加快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服务人才队伍,探索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探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的实现形式,是今年工作的五项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我院特色与国际标准的服务模式,从心身整合的角度,对治未病中心开展健康管理业务的必要性、理论渊源、人才需求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庆其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03-704
自《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加,中医"治未病"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作为现代健康管理学理念的核心文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独特的见解与技术,在保健、预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管理思路,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宣传中护理管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病症,防护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其向愈,临床上对脂肪肝进行健康管理是防止其传变的重要保障。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脂肪肝的健康防护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探讨中医教育及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Y3H是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统称。是积极探索和完善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通称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社区医疗是政府为主、面向广大城乡基层以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的基础健康保障模式,KY3H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满足不同人群多层面、全方位健康需求为目标,适合于功能社区和高端居民社区的健康保障模式。二者相结合,互补相成,将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以人(未病在社区/已病在医院)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任何工程付诸实施都须以人才为核心,KY3H更需要中医教育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广西中医药》2010,33(2):F0002-F0002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的总体要求,医院积极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为核心,通过应用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开展探索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相交叉的视角出发,阐述当前中医"治未病"的临床瓶颈及其解决方案。认为通过对比区分中医"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功能效用,引入基于流行病学的现代健康管理疾病风险评估过程,有利于寻求进一步强化扩展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应用途径;通过疾病风险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相结合的中医"治未病"体病相关的纵横结合创新模式,可以深入揭示其中的前瞻性的临床本质,而这正是当前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之一。作为解决上述瓶颈的交叉学科解决方案,大数据机器学习经络电生理疾病风险评估系统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相结合所构建实施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将进一步为实现"互联网+"的中医"治未病"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治未病工程,首先要明确"治未病"的基本内涵,认为"未病"的本意所指为一种特殊的状态,即"病前状态"——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而是从健康至疾病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中间状态,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治其未生);欲病救荫,防微杜渐(治其未成);适时调治,防其发作(治其未发);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等5个方面,明确了治未病的基本内涵,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和养生。"治未病"的理论在当前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过程中日益引起重视。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试从"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析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梳理国内外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健康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金梁  田加坤  姜兴权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556-1558,156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综合方案的干预在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同期临床试验。将MODS患者分为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综合方案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按"四证四法"的辨证施治原则对MODS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与"治未病"综合方案的个体化干预。结果实验组病情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ICU病房病死率、DIC发生率、胃肠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胃肠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在第3日和第7日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多器官功能支持为主,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综合方案个体化治疗,是目前临床MODS患者可行的、有效的救治方法,能降低其发病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若能将"治未病"思想与围产保健相结合,利用中医预防保健的优势,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药物预防等方法,结合个体差异,注重整体身心调养,综合辨证,就可以对孕前及孕后人群个体化健康指导,并促进围产保健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和长寿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根据中医典籍有关养生思想的记载和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行的研究。[结果]中医的"治未病"养生益寿思想不但可以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而且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论]人类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治未病"而尽"天年"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陈瑞芳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陈瑞芳在中医治未病、中医内科方面学验俱丰。本文主要阐述对陈瑞芳教授在治未病、内科杂症治疗领域的学术思想所进行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结合中医体质辨证及饮食运动等保健措施及综合防治的思路与方法,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糖调节受损的干预作用,以期把"治未病"理论纳入糖调节受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调节受损,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渝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30-931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理论建立的理想切入点。方法:分析西医学对“风湿热”、中医学对“痹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异同点。结果:西医学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特的优势;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对许多疑难杂证的治疗也独具特色。结论:西医的现代诊断检测技术与中医的系统理论并重,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全球经济发展战略,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科技、文化、经济、生态资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但由于区域文化差异,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受众的心理习惯等因素影响,中医药服务要走出国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或日常保健中,仍面临严峻形势。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分析当前国内中医药行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成功模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学的国际传播方式的基础之上,从国际医疗服务、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医药健康产品、中医药科研等方面提出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