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英 《中医药研究》2010,(11):1286-128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76例原发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厄贝沙坦治疗,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治疗1年HRV。结果药物治疗6个月和治疗1年与治疗前相比,HRV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方差(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窦性心律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功率(HF)明显增加(P〈0.05),而低频功率(LF)及LF/HF则明显降低(P〈0.05)。药物治疗1年与治疗6个月比较,SDNNr、MSSD和PNN50继续增加(P〈0.05),LF和LF/HF无明显差异。结论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RV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儿的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对PSVT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PSVT患儿34例,作为观察组,另有34例均为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24h HRV长程时域指标。结果:相比于健康儿童,PSVT患儿的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及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AVRT患儿中,20例频繁发作患儿的RMSSD、SDNN、SDNNindex、SDANN相对与14例非频繁发作患儿均低一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VT患儿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主要是迷走神经功能下降;AVRT患儿若频繁发作心脏交感神经活动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罗洛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对照组)和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QTd和HRV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明显缩短(P〈0.05或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SDNN的平均数(SDNN index)、SDNN index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正常RR间期标准差≥50ms的百分数(PNN50)、变异系数(CoVr)、HF明显升高(P〈0.05或P〈0.01),LF/HF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DNN、SDANN、rMSSD、HF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阿罗洛尔后能缩小心肌复极化的离散程度,使心肌复极趋向同步,并可提升HRV,改善失衡的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 6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9 g,每天3次,共治疗90天。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BNP及HRV参数。结果 两组治疗前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以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HRV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两个RR间期>50 ms的个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RR间期总个数百分比(PNN50%)及高频功率(HF)明显增高,低频功率(LF)及低频/高频谱功率比值(LF/HF)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缺血而下调ACS患者血浆BNP水平,调节HRV,从而改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药脾肾并补方对交感型颈椎病(气血两虚型)临床疗效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同时服用甲钴胺、维生素B1、神经妥乐平;并均采用坐位枕颌牵引;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脾肾并补方,总疗程均为6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包括中医证候)及HRV指标变化。 结果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5例(20%),显效12例(48%),有效7例(28%),无效1例(4%);对照组依次分别为2例(8%)、4例(16%)、18例(72%)及1例(4%),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RV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RV时域指标比较,治疗组SDNN(单位时间RR间期标准差)为(133.41±8.61) ms,SDANN(单位时间每5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为(126.90±9.99) ms,HRVTI(HRV三角指数)为35.10±4.48;对照组分别依次为(115.61±13.49) ms、(106.20±8.84) ms 、25.51±2.24;治疗组治疗后频域指标LF( 低频)为(379.90±159.07) ms2,HF(高频)为(157.10±28.18)ms2,LF/HF为2.37±0.52;对照组分别为(477.70±396.91) ms2 、(122.10±101.90)ms2﹑4.27±2.84;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的生活日记.将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分为A组与B组。结果62例患者,A组41例(66.1%),B组21(33。9%)。A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41例,〉2.0S4例,发生逸搏及选搏心律的5例。B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的21例,〉2.0S的18例,发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17例。B组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争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 至 2019 年 12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143 例,在手术前或化疗、放疗前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 DC 和 HRV 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晚期(Ⅲ、Ⅳ期)患者与早期(0、Ⅰ、Ⅱ期)患者相比,结直肠癌中晚期(Ⅲ、Ⅳ期) 患者与早期(0、Ⅰ、Ⅱ期)患者相比,RR 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每 5 min 正常 RR 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 index)、DC 值明显降低,且 DC 值与 SDNN、SDANN index、相邻 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三角指数、极低频 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之间呈正相关。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早发现其 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初步判断疾病病程,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5年来针灸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特点及机理研究近况,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Pub Med中2013至2017年间针灸治疗SHR的文献,分析总结选穴特点、针灸方法、补泻手法、治疗疗频次、周期、效应等。结果:纳入的38篇文献选穴多以胃经、肝经、大肠经及太冲、足三里、曲池等为主,以单纯针刺、1次/日、4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SHR效果显著,可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气机升降”理论为组方选穴原则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TEAS对患者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择期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双穴组、多穴组,每组68例。多穴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 TEAS足三里、天突、膻中、中脘、太冲、内关至术毕,双穴组仅TEAS足三里、内关,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电刺激。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情况;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以评价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术后6、24 h,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腹胀及恶心呕吐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术后1、2 d,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L...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1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10例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心电图改变和病因。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11%(110/1100)。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从高至低主要为房性早搏未下传36.36%(40/110),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3.63%(15/110),窦性停搏或Ⅲ度窦房阻滞9.09%(10/110),Ⅱ度I型房室阻滞。长RR间期在23:00~5:00有一分布高峰。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安全的检测项目,熟悉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各娄心电图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