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太阳篇方证探析(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续) 3五苓散方证类 五苓散方证类包括五苓散原方原证,及由五苓散加减变化而来的方和证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容最为丰富,所占的方剂也最多,在全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研究好太阳病篇的内容对掌握《伤寒论》全书非常重要。笔者跟随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中医师研习伤寒多年,牟师认为《伤寒论》太阳病主要按照八纲辨证,分寒、热、虚、实四证,各有其代表方,四证之中又可进一步辨证,如寒热之证进而辨虚实,虚实之证又可分寒热。  相似文献   

3.
对麻桂类方剂的兼证、变证分类,一直以来都有争议,至今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定论.判断该方证是否兼表是分类的主要标准,如果以表证为主兼有他证,应属于兼证;没有表证,即属于变证,甚或类似证.笔者发现一个简便的方法可以判断其有否兼表,就是从方后注中看有否类似"覆取微似汗"句.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为仲景所著,历经千年,遭兵燹虫蠹,鲁鱼亥承在所难免,是书原貌,难以复见,历代医家,条文编次颇有争议,然笔者研讨仲景之《伤寒论》有年,认为条文编次基本上不失仲景之原貌,仍可窥见仲景条文编次之用心所在,今以太阳病篇分析为例,认为纲目分明。主从有序,条条合参,虚实互议。对比鉴别.前呼后应,从始至终贯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开创了先河。使后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诚医学经典之巨作。  相似文献   

5.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归纳其用药特点,挖掘其用药规律和药症规律。探究药症评分较高的桂枝汤和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脉”为主症的桂枝汤证的相关治疗机制,为现代化和科学化解释经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FangNet(http://fangnet.org)平台对太阳病篇有方症的条文以医案的形式进行录入,使用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药对和药症组合规律,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方法揭示桂枝汤和桂枝汤证共有靶基因和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与通路。结果:太阳病篇符合研究条件的条文共121个病例,58味中药,症状210余种。经平台分析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发热,浮脉,恶寒,出汗,恶风为太阳病篇的高频症状,与组成桂枝汤的甘草、大枣、桂枝、生姜、芍药这五味中药关系密切,且这五味中药属太阳病篇的核心及高频用药。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桂枝汤在治疗桂枝汤证时主要与细胞磷酸化从而促进程神经元的死亡,激活DNA转录因子的活性和RNA聚合酶Ⅱ正向调控pri-miRNA转录的生物过程相关; 并与免疫系统和心血管通路相关。结论:58味中药可以治疗210余种症状,足以体现仲景用药精妙,组方严谨。组成桂枝汤的中药位居前列,印证了桂枝汤为“群方之首”。不论是平台分析的药症关系还是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均能证明桂枝汤与桂枝汤的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的实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心下有水气”实为水邪留行体内,当属寒饮为病。其 辨证要点,患者心下素有痰饮宿疾,复遭外寒侵袭为病机之关键,即表寒外束,水饮内阻。并对小青龙汤方义、药理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口渴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伤寒论》太阳病篇口渴的相关条文,其病因病机有邪热伤津、水饮内停、津液不布和邪热与水饮相结等方面,其治当以解表益阴、温化水饮、解表利水和泻水逐饮等法。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述及坏证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证型包括热都胸膈的栀子豉汤证、邪热壅肺的麻杏甘石汤证、脾阳虚水饮内停的苓桂术甘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寒热错杂的泻心汤证等.如此众多证型各异的坏证条文,一方面是表明其对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这一阶段治疗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欲使后学通过这些条文的学习,掌握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成坏证的治疗方法.学习太阳病篇应将太阳表证、传经证、坏证的内容看成一个协调统一、变化发展的整体,才能深刻了解太阳病篇论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为仲景所著,历经千年,遭兵燹虫蠹,鲁鱼亥豕在所难免,是书原貌,难以复见,历代医家,条文编次颇有争议,然笔者研讨仲景之<伤寒论>有年,认为条文编次基本上不失仲景之原貌,仍可窥见仲景条文编次之用心所在,今以太阳病篇分析为例,认为纲目分明,主从有序,条条合参,虚实互议,对比鉴别,前呼后应,从始至终贯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开创了先河.使后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诚医学经典之巨作.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构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之前,请大家谨记的是:“方证”划分证候法是与脏腑及其它证候划分法不同的一种“证候”划分法。“方证”划分证候法与其它证候划分法存在“交叉”关系。“方证”划分证候法自身对证候划分亦存在“交叉”关系,或者说方证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研究方证的目  相似文献   

12.
13.
笔者通过对仲景《伤寒论》113方的学习,粗略体会其方证演化可归纳为加减药味、增损剂量、复方和变方四种主要方法。 一、加减药味法 (一)主证在主方主药不变:主证仍在,主方主药不变,视兼挟症的不同而加减药味。如主治阳明经热证的白虎汤,因热盛伤津之证见,故加人参,而为白虎加人参汤;黄芩汤证因呕而加半夏、生姜,是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236条、260条原文涵义、茵陈蒿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湿热蕴结(热重于湿)、土壅木郁、肝失疏泄为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病机;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是茵陈蒿汤方的主要组方思想;“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为茵陈蒿汤临床使用指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太阳病方的双向调治作用探析810001青海医学院中医系关德生众所周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最早体现双向调治的方书。那么,仲景方中究竟包含了哪些双向调治法?其代表方剂又有哪些?本文拟从众多的仲景方中,选《伤寒论》太阳病中的几个方剂为例,以...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之太阳病,早被古今医家奉为表证经典,遇之施汗,金科玉律,并广泛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各科。验之临床,效者固多,债事者亦时时间出,其理安在?是文就此问题,以《伤寒论》原文为据,指出仲景所述之太阳病,本即非尽表证,里证尤多,治法亦非单一发汗,内容丰富,进而举其一路加以分析,阐释了太阳病里证的主要机理、辨识要点及治疗原则,以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澄清理论是非,返仲景之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18.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某些病甚至是唯一表现.故有效地辨治痛证,就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高低.<伤寒论>虽以论治外感杂病为主,但全书113个方证中,直接涉及疼痛的就有56个方证之多,而方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是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1].畅氏[2]认为从汤证的研究中揭示辨治的规律,就抓住了仲景学说的真谛.故本文通过对这些方证的分析,以期管窥<伤寒论>辨治痛证的方法,现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2-2294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古今医家对四逆散方证的病机认识有热厥、寒厥、阳郁或热厥轻证三种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认为四逆散方证病机当属“气厥”,即因气致厥之谓。这种观点,既与《伤寒论》厥证论治内容不矛盾,又和其方药机理相吻合,符合仲景的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