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郭华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21-21,5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膀胱病(DCP)患者的临床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68例确诊为DCP患者,其中无前列腺增生(BPH)的DCP31例,年龄(68.3±5.6)岁;有BPH的DCP37例,年龄(74.9±7.5)岁;另选择30例无下尿路异常的正常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并对各种尿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BPH和有BPH的两组比较,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剩余尿量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正常老年组比较,无BPH和有BPH的DCP组逼尿肌反射亢进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分别为75.3%vs.76.1%vs.12.3%,其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减少,分别为(312.2±1018)mlvs.(296.2±129.5)ml vs.(542.2±119.3)ml。结论:DcP患者排尿异常应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BPH的DCP患者逼尿肌排尿压、尿道闭合压和剩余尿量变化较无BPH的DCP患者更为明显,提示应同时治疗BPH。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长期尿潴留、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尿动力学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30例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诱发存在逼尿肌不稳定,伴膀胱内压达40 cmH2O以上,采取TURP术后留置膀胱造瘘管1~8周后全部拔除,排尿通畅。8例膀胱内压始终未达到40 cmH2O,且在膀胱注水充盈过程中无逼尿肌不稳定出现,行膀胱造瘘治疗后出院,1~6个月后经尿动力学检查复查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其中5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有恢复,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愈;剩余3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几乎无任何改善。长期留置膀胱造瘘治疗。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术前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膀胱逼尿肌损伤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后6~8h膀胱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出者,称为产后尿潴留。多由以下原因引起:(1)环境因素:产妇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或排尿环境恶劣而致尿潴留。(2)产程延长:膀胱三角区受婴儿头先露出而致其压迫时间过长,粘膜充血水肿,造成排尿困难。(3)机体原因:腹壁由于妊娠时扩张松弛,产后腹压下降,逼尿肌收缩乏力,致无力排尿。(4)产后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而造成外阴创伤疼痛,使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括约肌痉挛而发生产后尿潴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电针治疗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进行系统尿流动力学评价。方法选取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尿,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电针疗法增加了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的有效收缩,显著改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使处于松弛状态的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张力增加,产生排尿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2005年10月到2007年12月,我们对来医院收治的162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实施尿动力学检测,从而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尿动力学评估,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62例皆有膀胱出口梗阻(BOO),单纯(BOO)不伴明显膀胱功能障碍者77例(47.5%),不稳定膀胱31例(19.1%),低顺应性膀胱25例(15.4%),低顺应性伴不稳定膀胱8例(4.9%),逼尿肌收缩乏力21例(12.9%)。结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动力学检测可同时评估膀胱和尿道功能情况,在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参麦鹿茸汤联合氯酯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氯酯醒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对改善中风后尿失禁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减对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患者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能力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6例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两组均予听流水声诱导、心理疏导和膀胱区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溴新斯的明口服,研究组予八正散加减。检测尿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和中医主要症状评分,记录排尿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量(Q-max),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升高(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残余尿量(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Q-max,Pdet-Q-max升高(P0.01),VMCC,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自行排尿、完全通畅排尿、排便、进食时间缩短(P0.01),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总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八正散加减可促进膀胱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缩短自行排尿时间,提高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有效治疗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膀胱的关系。方法对非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18例)及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34例)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得最大尿流率、初始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等参数,对以上数据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较非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最大尿流率低及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初始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增多。结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出现可早期预测糖尿病膀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热敏灸治疗毒蛇咬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对26例毒蛇咬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B超膀胱残余尿测定和尿流率检查,通过热敏灸疗法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和尿流率指标的差异。结果受测患者治疗前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最大尿流率(Qmax)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热敏灸疗法在治疗毒蛇咬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方面,可改善膀胱残余尿量,提高患者最大尿流率数值,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尿畅舒胶囊对卵巢切除后大鼠膀胱结构的影响,探讨尿畅舒胶囊治疗绝经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理。方法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尿畅舒胶囊治疗组。摘除卵巢建立大鼠雌激素缺乏模型,灌胃给药4周后,取膀胱组织测定膀胱重量、膀胱壁厚度。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膀胱重量为(42.63±5.91)mg、(51.37±3.53)mg;膀胱肌层厚度为(167.48±12.06)μm、(295.52±22.68)μm;膀胱黏膜厚度为(22.54±4.98)μm、(28.60±4.69)μm;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畅舒胶囊可逆转雌激素缺乏导致的膀胱黏膜及平滑肌萎缩,促进逼尿肌增生,改善膀胱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价耳穴贴敷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试验组患者术前分别在两耳膀胱、输尿管、肾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结果:试验组自行排尿52例(86.7%),注射新斯的明排尿5例(8.3%),导尿3例(5.0%);对照组自行排尿41例(68.3%),注射新斯的明排尿13例(21.7%),导尿6例(10.0%);两组术后出现尿潴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敷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效果确切可靠,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采用艾灸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弥可保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疗程结束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7,P<0.05)。膀胱残余尿均有不同程度较少,两组比较,治疗组尤为显著;同时,治疗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不但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且能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下尿路梗阻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尿路梗阻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返流性肾病)的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导尿或膀胱穿刺造瘘后解除尿路梗阻,再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患者尿液引流后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1例患者尿液引流后予观察治疗,比较2组疗效:包括血肾功能测定(尿素氮、肌酐)、肾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定肾动脉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放射性核素肾动态功能显像(ECT)检查肾小球滤过率(GFR)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尿液经引流后血清尿素氮、肌酐、肾动脉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肾小球滤过率(GFR)有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较单纯采用引流尿液的对照组患者,其血清肌酐的下降程度、肾动脉阻力指数(RI)的下降、搏动指数(PI)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更好。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下尿路梗阻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返流性肾病)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膀胱特定穴委中、中极、膀胱俞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的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浓度的影响,探讨膀胱的特定穴与膀胱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委中组、电针中极组、电针膀胱俞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向家兔膀胱灌注2倍于膀胱容量的37℃温生理盐水(大约40 ml),并停留2 h,制作急性尿潴留模型。电针组通过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观察电针前、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的变化,所有组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家兔膀胱组织的ATP浓度。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委中组、中极组和膀胱俞组的膀胱内压均明显升高(P﹤0.05);与委中组和中极组比较,电针后膀胱俞组的家兔膀胱压力明显偏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委中组和中极组的膀胱组织ATP含量明显较高(P﹤0.01);与膀胱俞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委中组和中极组膀胱组织ATP含量明显较高(P﹤0.01)。结论:电针膀胱特定穴委中、中极、膀胱俞,从膀胱内压来看,膀胱俞效果较好,有利于急性尿潴留的及时排尿;而从膀胱组织ATP浓度来看,委中和中极效果较好,有利于膀胱组织ATP浓度的升高,对ATP活性下降的膀胱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素萍  袁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4-1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康复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排尿方式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逼尿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基础治疗和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MFR)和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MFR)均高于治疗前,膀胱残余尿量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逼尿肌无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扎挂线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对21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直肠前突41例,直肠内脱垂6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35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脱垂33例,三者均存在39例)采用结扎挂线法治疗。结果:治愈155例,好转37例,无效18例,有效率91.4%,全部患者无肛门失禁或肛管畸形。结论:结扎挂线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好、痛苦小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雷火灸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两年在我院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中风后并发尿潴留的患者15例,分别对其施行局部穴位雷火灸配合头针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h,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观察第一次治疗后及最后一次治疗后患者膀胱内潴留尿量,并观察患者自主排尿改善情况。结果:最后一次治疗后膀胱内潴留尿量较第一次治疗后明显增多(P〈0.01);两个疗程后治疗有效率为98%,痊愈率为85%,无效率为2%。结论:雷火灸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显著,此疗法不仅可改善患者自主排尿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膀胱储尿功能,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晚上睡前拔除尿管并行会阴冲洗促进自行排尿,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观察组先夹放尿管训练膀胱功能,当患者晚上睡前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抽出气囊内液体拔除尿管,然后用洁尔阴溶液冲洗会阴及尿道口,对照组同样先夹放尿管训练膀胱功能,白天患者有尿意时用常规方法拔除尿管。观察:两组患者第1次排尿情况及首次排尿时间,并对2组患者的再次导尿率和拔管后自我舒适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自行排尿情况和首次排尿时间以及拔管后自我舒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晚上睡前拔除尿管并会阴冲洗,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促进了自行排尿,减少了尿潴留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