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栓肠溶胶囊治疗气虚血瘀症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保护作用和炎症反应,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70例气虚血瘀症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消栓肠溶胶囊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检测血清TNF-ɑ和IL-6和IL-8水平,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t=9.271,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疗效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65.7%,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873,P0.01);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74.3%),两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285,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TNF-ɑ、IL-6、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t=6.454、5.761、7.570,P0.01)。两组均末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栓肠溶胶囊治疗气虚血瘀症缺血性中风,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可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TNF-ɑ、IL-6、IL-8的分泌与释放,从而抑制炎症的发生与发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其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治疗组324例给予消栓肠溶胶囊和复方地龙胶囊模拟剂,对照组107例给予消栓肠溶胶囊模拟剂和复方地龙胶囊,连续使用(28±1)d,并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8±1)d、发病(90±2)d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证候及安全性指标进行采集分析。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有降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组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2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尿常规等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能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气虚血瘀症状,其疗效优于复方地龙胶囊,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栓胶囊对缺血性中风(CIS)气虚血瘀型患者疗效和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消栓胶囊对CI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CIS气虚血瘀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消栓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消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消栓(肠溶)胶囊0.4g/次,3次·d-1,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检测血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消栓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消栓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消栓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CIS患者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梗死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口服阿司匹林片治疗,治疗组35例口服阿司匹林片和消栓肠溶胶囊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仅全血黏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可提高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改善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小华 《新中医》2015,47(9):38-40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TIA(气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73例。对照组进行戒烟酒、合理膳食、降血压和血糖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内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消栓肠溶胶囊(每次0.4 g,每天3次)。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评价2组治疗前后眩晕、偏身麻木、言语謇涩和晕厥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89%,对照组8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PT和APTT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偏身麻木、言语謇涩和晕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能减轻TIA(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活血消栓胶囊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予西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对血脂影响不大;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气虚血瘀证仅用活血化瘀药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注重补气,说明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补气行血,活血通络之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予中风后遗症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以活血消栓胶囊治疗,对照组加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第15、30、45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7%(26/30),对照组为76.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5、30、45天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语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络酊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用新鲜蚯蚓提取液制成的口服酊剂,与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为主治疗的缺血性中风各25例。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基本相近。但通络酊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而且应用方便,特别适用于不能住院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三黄中风康胶囊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黄中风康胶囊对大鼠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并结合中医病因学说建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模型,观察三黄中风康胶囊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行为状态、脑缺血面积、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结果三黄中风康胶囊1.36、0.68、0.34g/kg剂量均能明显改善大鼠缺血性中风后的行为状态,缩小缺血范围,降低缺血程度,使病变的脑组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三黄中风康胶囊能改善中风大鼠模型的神经行为,减少脑缺血梗死面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其中治疗组给予消栓肠溶胶囊、阿加曲班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加曲班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12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检测治疗前、中、后及12周随访内皮祖细胞数量及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含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明显。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均较前下降,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均较前下降,中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两组血浆黏度值、HCT均较前下降,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治疗组FIB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FIB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PCs在72 h、14 d前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治疗组上升尤为明显;治疗后均有所回落,较治疗前仍存在差异,并且治疗组EPCs明显高于对照组;12周随访,治疗较前仍显著下降,对照组较前无明显差异。治疗组NO、e NOS治疗后上升,12周随访下降,对照组NO治疗后较前无明显差异,随访较前下降明显,两组治疗方法对NO、e NOS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结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显著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血流及微循环,消栓肠溶胶囊可能通过促进EPCs增殖,提高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分泌量治疗ACI。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因素复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研究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多发性脑梗死模型组(脑梗组)和3个病证结合模型组——力竭游泳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游泳+脑梗组),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睡夺+脑梗组),力竭游泳加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游泳+睡夺+脑梗组)。3个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先分别采用相应因素(力竭游泳和睡眠剥夺)造模10 d,然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采用相应因素造模10 d;脑梗组大鼠只进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第11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采集中医证候指标(体重、抓力、脉搏、舌象等)和西医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凝血4项等)。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睡夺+脑梗组大鼠活动量减少、体重减轻、抓力下降,脉搏幅度减弱,舌面R,G,B值降低,全血黏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缩短(P0.05,P0.01),且较其他组指标变化明显。结论:通过中医证候指标和西医生化指标综合分析,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的方法优于其他3个造模方法,更适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丹红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一般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丹红注射液的临床药物治疗,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显著进步的比率46.67%(21/45)和总有效率91.11%(41/45)均显著提高,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1.39±0.21)m Pa·s,全血黏度高切值(5.91±0.12)m Pa·s,全血黏度低切值(7.18±1.34)m Pa·s,红细胞压积(40.23±4.15)%,血小板黏附率(26.73±5.24)%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值(74.61±7.82)分和FMA评分值(54.88±5.36)分均显著提高,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丹红注射液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参花提取物对气虚血瘀症模型动物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强迫游泳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测定血清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6-Keto-PGF1α)。结果:人参花提取物能够明显改善TXB2、6-Keto-PGF1α的活性、TXB2/6-Keto-PGF1α的比值。结论:人参花提取物能改善病理状态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APTT、TT、FIB)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钮易蓓 《新中医》2013,45(12):45-4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天,冶疗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其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浆中D一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效果,并从改善微循环、抗炎和神经保护方面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31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进行康复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1;和辛伐他汀片,10 mg·d-1;并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30 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30次。观察组西医治疗及康复理疗措施同对照组,并加服培元通脑胶囊,3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平衡能力量表(BBA),运动能力量表(FMA)和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液沉降率(ESR)]。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8,12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DL,BBA,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L-6,TNF-α,Hcy和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FIB和ESR)均低于对照组(P0.01);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元通脑胶囊可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肝肾不足,风痰瘀阻证)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具有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和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可增加常规西医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逐渐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3大疾病之一。《医参》云: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而"杂"者以瘀血作祟为多。因此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故"活血化瘀"应是贯穿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主线,但活血化瘀之品性多破泄,祛瘀之势过猛易耗气伤阴,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期论治是治疗的原则,使散中有收,消中有补,养破兼顾,可逐瘀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瘀宽胸汤辅助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动性、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以胸腔闭式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瘀宽胸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随访观察凝固血胸和纤维胸的发生情况;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D-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血栓素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以上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各检测1次。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凝固血胸或纤维胸的发生率为18.42%,观察组发生率为2.63%,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观察组D-D和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周,观察组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6-Keto-PGF1α水平较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消瘀宽胸汤减少了创伤性血胸患者的引流量,缩短了病程,并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运行通畅,减少了凝固血胸或纤维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栓通络颗粒早期干预对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康复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按SAS软件生成的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参照指南给予综合内科处理和康复措施。对照组给予针刺和推拿的中医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消栓通络颗粒,12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价;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价肢体的功能活动,致残/病死情况采用Rankin修订量表(mRS)评价;检测治疗前后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β蛋白(S100-β),血管生成素(ANG-1)和内皮素-1(ET-1)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9.47%,优于对照组的77.03%(χ~2=4.182,P0.05);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F_(对照)=7.026,F_(观察)=7.683,P0.05),治疗后14 d和28 d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FIM和Fugl-Meyer(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PRO量表症状、心理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经秩和检验,观察组致残/病死情况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ICAM-1,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100-β,ANG-1和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方案中,消栓通络颗粒能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患者和临床疗效,并能抑制SICAM-1,hs-CRP,IL-6和TNF-α炎症因子表达,调节S100-β,ANG-1和ET-1因子,起到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