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仲叶黄酮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杜仲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芦丁(2)、金丝桃苷(3)、槲皮苷(4)、异槲皮苷(5)、quercetin-3-O-sambubioside(6)、kaempherol-3-O-sambubioside(7)、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罗布麻和混淆品白麻不同部位(叶、花、茎、根)指标成分的含量,对药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中指标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芦丁、白麻苷、新绿原酸、绿原酸等14种黄酮和3种酚酸类成分含量。基于各组分进行聚类、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比较各组样品。结果 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样品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等。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根中主要成分类似,叶、花中黄酮与酚酸含量均较高;罗布麻和白麻的差异成分主要表现在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金丝桃苷、白麻苷、山柰酚、表儿茶素、隐绿原酸、紫云英苷、三叶豆苷、异槲皮苷。结论 罗布麻与白麻主要成分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罗布麻属药材成分差异和罗布麻传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蕨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2R)-蕨素B(1)、(2S,3S)-蕨素C(2)、反式乌毛蕨酸(3)、苏铁蕨酸(4)、槲皮素(5)、异槲皮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6″-O-E-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8)、紫云英苷(9)、山柰酚-3-O-芸香糖苷(10)、椴树苷(11)、原儿茶酸(12)、莽草酸(13)、苯甲酸(14)、胡萝卜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3、4、8、10、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蕨科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DM-8型大孔吸附树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何首乌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E)-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6′-棕榈酸酯(1)、顺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2)、反式-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蒽酮(3)、儿茶素(4)、表儿茶素(5)和 (E)-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α-L-鼠李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何首乌辛素。化合物23均为首次从何首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园  瞿慧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2013,44(24):3435-3439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薜荔Ficus pumila的干燥花序托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ODS色谱柱及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结果 从广王不留行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山柰酚3-O-α-L-鼠李糖 (1→6)-β-D-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槲皮苷(4)、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5)、二氢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maesopsin 6-O-β-D-glucopyranoside(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 9-O-β-D-葡萄糖苷(8)、绿原酸(9)、原儿茶酸(10)、咖啡酸(11)、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对羟基苯甲酸(13)、香草酸(14)、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5)、β-香树脂醇乙酸酯(16)、β-胡萝卜苷(17)、红花菜豆酸(18)、吐叶醇(19)、(1′S, 6′R)-8′-hydroxyabscisic acid β-D-glucoside(20)和1-methyl-1, 2, 3, 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21)。结论 化合物5151820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81215202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大籽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升逵  普杰  陈永对  李尚秀  祝永仙  李干鹏 《中草药》2013,44(18):2493-2497
目的 研究大籽獐牙菜Swertia macrosper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半叶枯斑法进行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实验。结果 从大籽獐牙菜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 10-二羟基獐牙菜苷(1)、3′-O-(3-羟基苯甲酸酯) 獐牙菜苷(2)、芒果苷(3)、2, 6, 8-三羟基口山酮-1-O-β-葡萄糖苷(4)、1, 2, 3, 4-四氢-1, 6, 8三羟基口山酮-4-O-葡萄糖苷(5)、1, 2, 3, 4-四氢-1, 4, 6, 8-四羟基口山酮(6)、顺-4, 4′-二羟基二苯基乙烯(7)、反-4, 4′-二羟基二苯基乙烯(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籽獐牙菜苷A,其具有微弱的抗TMV活性,其中化合物278为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8.
滇虎榛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萌萌  张艳侠  夏兵  何达海  丁立生  周燕  叶晓霞 《中草药》2013,44(19):2650-2656
目的 研究滇虎榛Ostryopsis nobil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改进的DPPH方法对主要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滇虎榛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山楂酸(2)、香草酸(3)、3β-(3, 4-dihydroxycinnamoyl)- erythrodiol(4)、dammarenediol II 3-caffeate(5)、松脂素(6)、槲皮素(7)、胡萝卜苷(8)、山柰酚(9)、3, 5-dihydroxy-1, 7-bis (4H-hydroxyphenyl) heptane(10)、赤杨二醇(11)、木麻黄酮二醇(12)、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3)、异槲皮苷(14)、2, 3-二羟基苯甲酸(15)、异槲皮苷-6″-丁酸酯(16)、异槲皮苷-6″-苯甲酸酯(17)、4″-反-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8)、4″-顺-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9)、山楂酸-28-O-β-D-葡萄糖苷(20)、没食子酸(21)、桦木四醇(22)和肌醇(23)。结论 化合物12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测试显示,滇虎榛叶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包括4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在内的6个单体化合物也呈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杨树娟  袁玲玲  余玲  杨增明 《中草药》2014,45(14):1971-1975
目的 对云南西双版纳产傣药三桠苦Evodia lept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水解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三桠苦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D-葡萄糖苷(1)、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2)、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Z-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3)、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肉桂酰基)-D-葡萄糖苷(4)。结论 其中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桠苦双碳苷A、三桠苦双碳苷B、三桠苦双碳苷C,化合物1为首次从三桠苦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甘茶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var. thunberg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甘茶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杉氰糖苷(1)、新绿原酸(2)、3-O-吡喃葡萄糖-4-羟基苯甲醛(3)、茵芋苷(4)、莫诺苷(5)、顺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6)、绿原酸(7)、7-甲氧基-8-O-吡喃葡萄糖香豆素苷(8)、马钱子苷(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2- hydroxy-4-(β-D-glucopyranosyloxy)-6-[2-(4-hydroxyphenyl) ethyl]-benzo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绣球苷A,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58为首次从绣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河北产贯叶金丝桃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贯叶金丝桃挥发油中鉴定了5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0%,其中含量较高的是芳樟醇14.66%,其次为4-甲氧基丙烯基苯6.89%,苯乙醛4.66%,蘑菇醇4.41%,绿花白千层醇4.38%。结论:河北产贯叶金丝桃挥发油成分与其他地区产挥发油在成分类型和含量很大不同,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域、气候环境和加工炮制工艺不同,为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异槲皮苷、槲皮苷为指标,研究并完善地耳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为定性鉴别方法;HPLC测定其中异槲皮苷、槲皮苷含量.结果:不同产地10批地耳草药材异槲皮苷、槲皮苷薄层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好,结果一致;含量测定异槲皮苷平均含量为0.4%,槲皮苷平均含量为0.5%,异槲皮苷、槲皮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9%,98.98%,RSD分别为1.85%,2.76%.结论:定性定量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地耳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金丝桃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丝桃素甲(1)、β-谷甾醇(2)、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3)、isocudraniaxanthone B(4)、白桦脂酸(5)、2-hydroxydiplopterol(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心木Diaphragma Juglandis Fruct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中压制备液相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D和2D-NMR、HR-ESI-MS等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分心木中共分离得到5个脂肪酸类成分,分别鉴定为胡桃酸酯A(1)、胡桃酸酯B(2)、pinellic acid(3)、(Z)-11R,12S,13S-trihydroxy-9-octadecenoate(4)和9S,12S,13S-三羟基十八烷-10E,15Z-二烯酸(5)。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的脂肪酸酯类化合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胡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元宝草共生菌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osum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借助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球毛壳霉发酵产物的乙醇提取液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lolactone A(1)、4′-epialtenuene(2)、交链孢霉烯(3)、chaetomugilin Q(4)、chaetomugilin D(5)、chaetomugilide B(6)、chaetoglobosin Vb(7)、chaetoglobosin C(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球毛壳内酯A,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福建野鸦椿籽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  向德标  胡乔民  谭洋  孟英才  裴刚 《中草药》2014,45(18):2611-2613
目的对福建野鸦椿Euscaphis fukienensis籽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福建野鸦椿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酚酸类成分,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1)、琥珀酸(2)、没食子酸(3)、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4)、对羟基苯甲酸(5)、2-甲基-5,7-二羟基色原酮(6)、己二烯二酸(7)、槲皮素-3-O-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乙醇提取和液液萃取的方法对短柄小连翘茎枝进行了提取.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柱色谱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相结合,从短柄小连翘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了7个双环氧木脂素化合物.经MS和NMR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松脂醇(pinoresinol,1),5'-甲氧基-松脂素(medioresinol,2),8-乙酰基松脂醇(8-acetoxypinoresinol,3),表松脂醇(epipinoresinol,4),(+)-丁香树脂醇[(+)-syringaresinol(5)]、(+)-1-羟基丁香树脂醇[(+)-1-hydroxysyringaresinol(6)]和erythro-buddlenolE(7).化合物 1~7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7在1×10-6 mol·L-1浓度下,对Fe2+_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为38%,而相同浓度下,阳性对照药Vit E的抑制率为35%,表明化合物7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