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为促进非洲马铃果作为外来中药引入中国,实现其与传统中药配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对相关文献进行纳入、排除、分类及统计。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非洲马铃果皮的中药药性,总结分析相关历史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研究。结果:非洲马铃果皮为夹竹桃科马铃果属植物非洲马铃果(Voacanga africana Stapf)的根皮和树皮,中药药性为味苦、甘,性凉,归脾、胃、心、肝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镇惊安神、止痉止痛之功。可用于热毒血痢、休息痢,呆钝健忘,胃脘痛、睾丸肿痛、痛经、跌打伤痛、惊厥等。水煎服,10~25 g/d,无毒。结论:研究赋予非洲马铃果皮中药药性,可为其引入中医临床并进一步与中药配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丰富我国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果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L.)的新鲜带叶茎枝和果实,中国无分布。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被列入《美国顺势疗法药典》《德国顺势疗法药典》等。目前,以白果槲寄生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海利升注射液已作为进口的天然药物进入我国临床,主要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辅助治疗。通过总结分析白果槲寄生科学研究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其中药药性进行探讨。通过对白果槲寄生的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文献分类研究,归纳出白果槲寄生具有抗癌和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癫痫等药理作用;依据临床应用和使用情况,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赋予了白果槲寄生中药药性。白果槲寄生的性味归经为性平味甘;归肝、肾、脾经。功效为解毒散结、平肝潜阳、益气养阴,可用于治疗癥瘕积聚,肝阳上亢,痫证,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供配制成药用(皮下注射),建议从1 mL 0.000 1 mg开始,每周注射次数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3.
巴西人参Hebanthe eriantha(Poir) Pedersen是中南美洲地区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用植物。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资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巴西人参的中药药性。巴西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肾、脾、肝经。功效为补肾助阳,益气健脾,养血疏肝。可用于肾虚阳痿,精血不足,性欲淡漠,阳痿早泄;脾气虚弱,神疲乏力;血虚不寐;肝气郁结;癌病。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日用量为1~3 g,研粉冲服。概括归纳巴西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以期为巴西人参在中医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促进新外来中药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CNKI、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网络公开应用信息,筛选设计合理、结论可靠的临床科学研究文献及应用情况检索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对新外来中药奇亚籽的中药药性进行分析探讨。奇亚籽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症,具有降血脂、减肥、降血糖、降血压、抗菌等药理作用,并有与中药配伍的产品应用。依据中医药基本理论研究探讨,奇亚籽中药名称及药性可以为:奇亚子,味甘、淡,性平,归脾、肝经,具有健脾祛湿、降脂化浊、平抑肝阳的功效。本研究首次探讨奇亚籽的中药属性,为进一步开展产品研发和促进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对促进新外来中药的创新研究、丰富中药资源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外来植物药丽杯角[Hoodia gordonii(Masson) Sweet ex Decne]的研究文献,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为丽杯角引入中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筛选丽杯角可信度高和结论可靠的科学研究文献。最终纳入132篇相关文献,将其分为综述研究、历史应用、化学成分、临床研究、药理作用、安全性文献共6类,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丽杯角的中药药性。结果:通过概括、归纳以及理论研究分析丽杯角中药药性为苦,微寒;归脾、胃、肝经;具有清热泻火、化浊降脂、疏肝解郁的功效。主要用于胃火炽盛,多食易饥,形体肥胖,内热消渴,肝气郁结,胸胁胀闷。结论:赋予丽杯角中药药性对将非洲植物资源引入中药,加强物种多样化,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香蜂草为唇形科植物Melissa officinalis L.的叶。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欧洲、北美、亚洲各大洲均有分布,我国的中南、西南部以及台湾也有野生种分布。香蜂草在国外有长久的应用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作为抗焦虑药、睡眠辅助剂以及解毒剂。目前香蜂草在我国作为香料使用,并有多种以香蜂草为原料的专利。中医药学自古就广泛吸收外来药物不断扩大我国中药资源,如藿香、丁香、木香等源自域外的“香药”至今也是我国的常用中药。将香蜂草列入中药潜在的引入对象进行研究,以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文献为基础,结合中医药理论对香蜂草的中药药性进行理论分析。结果为香蜂草药性辛、凉,归心、肝经,具有宁心安神益智、疏肝解郁、缓急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健忘,心悸;情志抑郁,烦躁多虑;腹痛、牙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辣木叶(Moringa spp.)是印度传统草药,因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利尿、改善睡眠、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辣木叶目前合法引入中国,并因其确切的药理活性与安全无毒的药物属性,应用与研究日益增多。但当前其暂无中药标准,仅有少量药性记载。辣木叶的中药药性亟待完善,以有利于辣木叶与中药合理配伍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以“文献研究→理论探讨→药性验证→临床实践”为路径构建新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研究策略与范式,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实验研究为参考,进行外来中药辣木叶的药性与功用的深入探讨,对规范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钱柳为双子叶植物纲胡桃科青钱柳属速生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亚热带的山区,是我国独有的珍贵树种,目前在我国已有大规模种植。青钱柳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1975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之后又陆续被《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华本草》等中药专著以及4个地方药材标准收载。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标准,功能主治与当前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异,没有紧跟临床进展不断总结并及时更新,尤其缺乏系统的“方-证-症”与之相对应,难以指导青钱柳临床辨证用药和合理用药。青钱柳叶作为别样茶已经有5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于2013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因而青钱柳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实验研究为参考,总结青钱柳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中医药思维对其中药药性进行再探索,完善其中药药性,总结和归纳了功能主治,为统一和提升青钱柳药材标准,为其合理配伍配方和辨证用药提供参考与指导。基于临床新用深入探讨青钱柳中药药性对进一步挖掘其价值,提高使用的准确性、规范性及科学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外来植物药穗花牡荆(Vitex agnus castus L)的科学研究文献,结合中医药理论探讨穗花牡荆的中药药性,为穗花牡荆在我国的研究、配伍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Wo S)核心合集(SCI)和Pub Med文献数据库并查阅穗花牡荆相关文献,筛选设计合理、信度较高、结论可靠的科学研究文献,以46篇临床研究文献为依据,126篇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文献为佐证,结合中医理论探讨穗花牡荆的中药药性。结果:初步推断穗花牡荆的中药药性为辛、甘,微寒,归肝、肾经;功能主治为疏肝解郁、填精益髓、强筋健骨,用于经前期综合征之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等,预防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结论:概括归纳穗花牡荆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赋予穗花牡荆明确的中药药性,为穗花牡荆与中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卡瓦胡椒药用价值广泛,在欧洲和美国颇负盛名,是欧美地区最受欢迎的植物药之一。要加强对外来植物药的“中药化”研究,赋予其中药药性,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卡瓦胡椒主要以根及根茎入药,性温热,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有镇静安神,息风止痉,疏肝解郁,麻醉止痛,祛湿利水等功效。可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抽搐痉挛,风湿、舌苔厚白、小便不畅等证。  相似文献   

11.
不适宜制备中药配方颗粒的中药材品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晨  时政  刘钱  张坤  王执一  邓妍  刘涛 《中草药》2021,52(18):5775-5781
通过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有关文献,对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新增的品种适应性原则进行讨论,并对部分不适宜制成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种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要求,促进配方颗粒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贮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药材贮藏是药材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贮藏过程中,药材在外界诸因素和自身理化性质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色、变味、泛油等现象,与其内在质量变化相关的机制有氧化/聚合或分解反应、梅拉德反应、酶促反应及转化反应等,结果导致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加或减少,挥发性成分的逸失,危害昆虫及该生物代谢产物、转化产物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同时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和前人实际用药经验,论述了中药药性多重性历史沿革,并从中药物质基础、中药功效、中药复方等方面,探讨了中药药性多重性的客观存在性,中药药性多重性对于充分理解中药药性理论,以及解决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同一中药药性标注不一致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刚  王停  何燕萍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92-3195
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是新药研发的前提和基础,它贯穿于整个新药研究全过程。药材研究是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药药学评价的重点内容。该文通过分析目前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药材研究理念、药材质量稳定、药材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药材研究理念方面应关注重视药材研究重要作用和从新药研究的目的进行顶层设计的问题;药材质量稳定方面应关注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贮藏、种植(养殖)等方面问题;药材质量标准方面应关注建立符合中药新药特点的质量标准问题,为指导中药新药研发和审评的科学性,以及为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新型气调养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材养护是中药材储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养护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中药材在储存过程中生虫、发霉,而且能够有效延缓中药材内外品质的变化进程。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中药材气调养护技术。其中,重点介绍了当前正在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中药材气调养护技术。  相似文献   

16.
邓乐  丁长松  黄辛迪  梁力伟  梁昊 《中草药》2020,51(16):4277-4283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模型,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方法首先对中药及其对应的功效进行整理,获得"中药-功效"样本对;其次,构建"中药-药向量-功效"3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样本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教材所涉及的474味中药及其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比药性的初始量化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药性与功效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药性量化值进行修正,以...  相似文献   

17.
诺丽为茜草科海滨木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的干燥成熟果实,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南部诸岛至亚洲中南半岛的地区,可食用,作为天然药物已有上千年应用历史。目前诺丽已合法引入我国,但没有明确的中药药性及中医临床适用标准,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与中药配伍在我国的应用。该文应用笔者首创的外来中药现代研究技术,理论研究诺丽的中药药性,科学引导诺丽与我国传统中药的合理配伍应用。选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查阅关于诺丽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1日,以Noni或Morinda citrifolia为检索词,共检索到862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筛除重复以及不相关文献,选择设计合理、可信度高的251篇科学研究文献,其中25篇临床试验、94篇药理实验、51篇化学成分文献,通过分析文献,以临床试验为主导,以药理实验为佐证,结合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诺丽的中药药性。推断出诺丽药性为酸、甘,平,归肾、肝、脾经,功效为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益气养阴。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筋骨痿弱;气阴亏虚,疲倦口渴。以果浆或干粉服用,折合干品为1~4 g。诺丽在我国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海南、云南等地已有栽培引种。赋予诺丽明确的中药药性,为诺丽与中药的配伍奠定理论基础,可以丰富我国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跃华  路金才 《中草药》2016,47(1):149-156
对《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附录中收载的毒性药材及我国法定药材标准中毒性分级为大毒(剧毒)的药材进行了整理,大毒药材共有51种。确定大毒药材名单可为《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附录的修订提供参考;为我国中医院加强毒性药材的管理,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为加强处方含大毒药材的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天灸"引赤发泡"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天灸” ,又称“自灸”、“冷灸” ,即是采用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表面 ,使局部皮肤红赤充血 ,甚则起泡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其能发泡而稍有痒、刺痛 ,刺激如火燎 ,故以“灸”名 ,又称发泡疗法。该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应用于内、外、妇、儿、骨、皮肤等各科疾病 ,尤其对免疫失调性疾病及风湿、类风湿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目前对天灸的临床报道较多 ,但对其作用机制方面尚无系统的报道 ,笔者根据历代文献论述及临床报道并结合本人临床应用体会 ,认为天灸发泡的作用途径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供同道探讨。1 通过穴位—经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