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杨骏教授运用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经验。杨骏教授认为本病病程迁延、气血亏虚、久病入络,指出临床常规针刺方法很难取得明显疗效,针对本病病因病机及疾病特点,运用"长针透经穴刺""滞针提拉刺法""健侧平衡对刺"3种针刺手法,有效改善面部后遗症状,达到牵正纠偏之功。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因茎孔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患。由于中西药物和其它物理疗法不及针灸有效,针灸疗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鉴于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面瘫时因面部腧穴所施用的手法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笔者拟结合中西医有关本病的认识和个人临床体会谈针刺治疗面瘫时面部腧穴的手法适宜问题。一、关于针刺角度与深度《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害,”这是说针刺要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只有深浅适当,方能扶正祛邪以治病。因此,治疗面瘫的针刺深浅应依其病位所在而定。《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金匮要略》说:“( 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由此  相似文献   

3.
杨娟  陈振虎  偶鹰飞  张昆 《新中医》2022,54(8):166-169
合谷刺属于《灵枢·官针》五刺法之一,亦是岐黄针疗法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刺法。岐黄针对合谷刺的运用强调通过对疾病病位、病性以及病变范围的把握,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合谷刺,如根据针刺刺激目的确定合谷刺方向,根据病变范围调整合谷刺角度,根据病位选择合谷刺深度,从而达到针至病所,“随变而调气”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玲 《四川中医》1999,17(7):51-52
透穴刺法,通常又称为透针刺法。本法多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剂方法。透穴刺法有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直透”,有各部上下方或前后邻近穴位之间的“横透”、“斜透”,以及一次透刺多穴的“多向透”等法。大量实践表明,透穴刺法临床应用甚广,其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下面就“透穴刺法”的源流、作用、操作及临床应用谈谈个人认识。1透穴刺法的源流“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  相似文献   

5.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面瘫60例(277101)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吕士琦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临床上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透刺疗法配合面部穴位按摩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报告如下。1一...  相似文献   

7.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相似文献   

8.
“气至而有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祥 《国医论坛》2000,15(2):47-47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嫩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若得气迅速,则收效也快,疾病易于痊愈;若得气缓迟,则获效也慢,疾病不易痊愈;若经反复运用各种行针催气手法而气仍不至者,则疾病预后多不良。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老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什么是得气?古人的描述一…  相似文献   

9.
透刺法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针透两穴(或两穴以上)的一种针刺法,称透刺法,是刺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为针灸医师所习用。笔者浅析之,管窥之见,敬请斧正。1 溯本来源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如“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大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刺于分肉之间,以治肌痹”等隐见透刺法之义。宋·马丹阳《杂病歌》中提及担法(即透刺法)。金·窦汉卿著《针经指南》提及透刺法,惜佚于兵燹。元·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更注重透刺法应用,“偏正头风难医……沿皮向后透率谷”。明·杨继洲《针灸  相似文献   

10.
杨兆民教授针刺学术思想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辨证、针刺技巧、针刺手法的实质研究诸方面介绍了杨兆民教授的学术观点。杨氏认为辨证取穴应注重“五辨”、“八法”,进针手法贵在稳、准、轻、快,研究针刺手法应以量学、力学的角度探讨针刺的刺激量,凡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刺法即为“补法”;凡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刺法则为“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