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董志  王述文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血为载体,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组织器官浊病。  相似文献   

2.
浊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症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壁平滑肌细肌凋亡,斑块纤维帽厚度变小,形成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各归其所,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出,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癥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郁而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平滑肌细胞凋亡,斑块纤维帽衰竭,纤维帽厚度变小而致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袪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5.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为标"科学理论及林兰的"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血瘀证"关系的论述和仝小林的糖尿病"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等观点,提出痰浊不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痰浊不化的基础上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形成血管病变,致使脉络(血管)损伤,故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6.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痰浊不化……为标"科学理论及其学生李振中提出的痰浊不化相当于西医蛋白质非酶性糖化物和仝小林的糖尿病"久病入络,络瘀脉损……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提出痰浊不化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在痰浊不化的基础上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致使脉络(血管)损伤,形成血管病变.故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7.
张玉栋 《光明中医》2012,27(2):217-219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浊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蕴积体内过多可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沉积于破损的经脉壁上,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邪热与“浊毒与痰瘀聚集物”演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络症积)的形成.郁热致使AS斑块局部温度升高和斑块破裂,若病变部位在心脏血管(心络),导致血栓形成,心络(冠状动脉)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辟疆教授认为膀胱湿热内蕴、瘀血痰浊停滞是尿路感染发病的关键病机,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机体正气亏虚日益显著,瘀血、湿浊、毒邪等病理因素相互胶着,从而导致淋证反复发作,朱教授辨证过程中紧抓湿、热、瘀、虚等病理因素,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兼顾机体脾肾方面的不足,执简驭繁,病证结合,衷中参西,在临床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肌病与气虚、血瘀、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瘀痰论治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糖尿病心肌病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阴虚、痰浊、瘀血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心肌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心肌病以浊毒、瘀血、气虚为基本病因,泄浊排毒、活血祛瘀、补肾益心为主要治则,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组方用药,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浊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浊毒是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的主要致病因素。从脾胃脏腑功能分析,脾胃与浊毒的产生密切相关。对这些疾病临证应注重从脾胃对浊毒进行辨证论治,常用治法如解毒化浊法、排毒泄浊法及抗毒消浊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天保  谢桂权 《新中医》2005,37(4):8-10
糖尿病肾病(DN)肾小球硬化由肾消迁延日久发展而来,提出肾小球硬化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积证相类,可归属肾积范畴。认为气阴两虚、肾络亏虚日久,化生痰瘀,变生肾积,为肾小球硬化之本。痰瘀痹阻肾络,为肾小球硬化之质;痰瘀互生互结,又为病情恶化之因。临证防治宗且攻且补之则,立益气养阴、祛瘀泄浊之法,以康肾片治疗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部分并发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采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功能治疗糖尿病,通过寒热温清并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解郁化滞,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及改善并发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痰核阴疽之要方,主治阳虚寒凝证。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肛周脓肿、肛瘘,其关键是抓住阳虚寒凝,痰浊瘀滞的基本病机,运用得法,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颜正华教授诊治反流性胃炎-食道炎,认为主要病机为肝胃失和。治疗关键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采用疏肝和胃、通腑降胃、活血治胃等法。药物选择忌刚宜柔、升降相因,药性以轻灵、流通见长,辅以通腑泻浊,使气机顺畅;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则根据瘀血之轻重选用药物、临床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孙升云  徐大基 《新中医》2003,35(12):16-18
介绍黄春林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黄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湿浊瘀阻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虚实并见则是本病的发病特点,及早诊断是有效治疗本病的前提。并阐述了中药肾衰康方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大黄的使用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急性期治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急性期,痰浊内闭是其主要病机,腑实不通是加重的重要条件,瘀毒互结是神昏关键所在。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涤痰泻浊,开闭解郁;通腑急下,祛邪安神;祛瘀逐毒,开窍醒神的治疗思路。实践证明,将通腑法贯穿在各个治疗环节中,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肠风”等范畴,其病位在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慢性肠炎多因“肝郁乘脾”“湿浊困脾”“脾胃阳虚”“脾胃气虚”致湿浊瘀滞,浊毒伤络成瘀。故笔者根据病理特点自拟化湿醒脾,理气活血的肠府理气活血汤辨治加减,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银黄降氮汤(大黄、金银花、黄芪、丹参、牡蛎、蒲公英各20g,紫花地丁、槐米各10g),健脾益肾扶正为主,兼以利湿祛瘀泻浊,畅达三焦,健脾益肾,通腑泻浊,攻补兼施,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正;推陈致新,活血化瘀,通畅脉络,灌肠给药,吸收效果更好,可减轻肾脏损伤,保护肾功能,为慢性肾衰提供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