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海燕 《中医杂志》2012,53(21):1864-1865
介绍邓成珊辨证治疗血液病出血经验,认为血液病出血病因主要为血热和毒邪,治疗当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并根据辨症、辨病等实际情况合理选药组方.  相似文献   

2.
张羽  吕行  王鑫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10-1412
白塞病以消化道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称为肠白塞病,肠白塞病病因病机复杂,周彩云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肠白塞病的基本病理为血管炎症,其发病与湿热毒邪密切相关,湿热毒蕴、肝郁脾虚为其关键病机。治疗上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初期清热解毒,后期健脾疏肝"为法,强调本病的前期热毒炽盛,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方选四妙勇安汤为主方,后期"本虚标实",治疗应寻其根本,以健脾疏肝为主,方选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同时配以清热解毒之品,以防病情反复。治疗过程中应灵活辨证用药。久病治瘀,瘀血为肠白塞病的重要病理产物,治疗应重视活血药物的应用。兼症各有不同,治疗临症应重视药物加减及甘草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备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思维对临床诊疗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包括首辨阴阳,重视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辨病为先,辨证为主,辨体与辨症参合;外病内治,重视整体,顾护脾胃;分期论治,内外合治,最重外治。建立和强化中医外科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医学术水平、振兴中医外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蔡春兰  黄庆仪 《陕西中医》1996,17(3):106-106
采用西医降低血压、颅内压,中医清热化痰,醒脑开窍,活血化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30例,治愈率为63%,有效率达90%。提示对本病的急性期应辨病辨证相结合,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腑泻热、清热为辅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五辨”思维是体现了中医整体、动态、个性化把握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在瘿病的诊治中运用“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的“五辨”思维,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特点与优势。辨症有利于准确地辨识瘿病患者的病理特点,判断治疗的效果;辨证有利于把握患者当前的疾病主次矛盾,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辨病有利于认识瘿病发展全过程的特点,判断病情的变化及预后情况;辨人有利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辨识疾病状态,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辨机则有利于根据瘿病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确定治疗方法,预防疾病进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炎向胃癌(炎癌)转化的中间环节,其中西医诊治体系尚未完善,传统中医辨治多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然PLGC为病理诊断,临床常无症状,单纯的辨证论治不能完全适用,故辨病、辨证、审因、辨症论治缺一不可,即所谓四维辨治模式。辨病论治是基于PLGC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及所处阶段,才能药中肯綮,祛除沉疴;辨证论治即结合胃镜、病理像,四诊合参,准确判断PLGC所属证候,调和阴阳,对证施治;审因是审查PLGC的诱因,追溯疾病的根源,祛除病因,正本清源;辨症论治则是对于有临床症状的PLGC患者,辨别疾病发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对症下药,缓解症状。只有联合以上四种辨治模式,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以实热和食积为多,虚寒亦非少见。治疗原则以急则治标(止痛为主),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清热、消导或温补等方法,针对此病多有瘀血的表现,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现介绍如下。一、止痛:笔者常用针刺(一般采用较强较重泻法)或手指重按压双侧足三里、内关穴或用小剂量654-2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并可服用左金丸合失笑散,或玄胡止痛片。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在止痛的同时或疼痛缓解后,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周育平  杜羽 《中医杂志》2012,53(14):1187-1188
介绍徐承秋教授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经验.认为房颤其本在肾,病位在心,以心肾阴虚、虚热内盛为主,治疗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严抓主症、养阴清热为先,用药精当准确及强调调理善后的治疗要点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董娟娟  齐容  张小花  武权生 《光明中医》2016,(20):2941-2943
介绍武权生教授运用中医药内服外敷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经验。武教授强调在病因病机上以"气(气郁、气虚)、血(血瘀、血虚)、湿、热"错杂为主,进而分期归因;治疗上从气血辨治,病证结合,期型合参,标本兼顾,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化瘀,恢复期则以益气养血、通阳活络为主,精当辨证用药,驱邪而不忘扶正,使气血调和、湿热俱祛则肿消,攻补兼施,取效甚捷。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相似文献   

12.
欲辨证准确,应在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整合成证名的思维规律。症状规范应明确证、症状、体征、证候等概念,认识中医获取证候的特色,正确诠释、理解症状。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报道将54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以中医辨证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二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作者认为:痰湿为本病病机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将人工智能方法引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来,以期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信息化辨证逻辑体系,寻求中医证候方法学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文献的分析与展望,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中医辨证体系信息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10,30(9):841-845
针对把症状当论治目标,把症状的增减变化当中医的疗效标准等西化中医的论调,作者根据经典理论和临床实际,提出以生命联系为客观,个体存在为真实,证候病机为目标,"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为最终目的,三因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有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其中,中医内治法按剂型可分为:中药汤剂、中成药制剂、中药注射剂等;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穴位贴敷、艾灸、针刺等。目前,对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仍不规范,尚未形成一套固定的、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在遣方用药、剂量选择、随证加减等方面,随意性较大,治疗结果难以重复。因此,需尽快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规范化辨证与治疗体系,以提供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07,27(1):9-12
辨证是中医临床知病全过程的概括,辨症是辨证过程中对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证候结论的关键环节。症状具有标识病机意义的性质;证候病机是辨证的最终目的。中医之病是以临床辨证论治为事实依据,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抽象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稳定性的病机过程,它作为证候病机的构成内容,在病证关系上表现为“线”与“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型判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37例CFS患者,根据患者中医证型,使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分析。结果从临床症状中筛选出10个变量(P<0.0001),通过这些变量建立的CFS中医证型判别函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判别效果(P<0.0001)。结论CFS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实际吻合良好,判别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能够提高CFS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医病、证、症均是病因引发的单个或复合因果事件流全景中某些连续事件(事件族)的概括,借此理论框架,能对病、证、症的核心指称范围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大致判断。中医证描述的范围和西医学近来提出的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描述的范围大致相当,证描述了非稳态负荷的类型。中医学历史上各种关于证的学说,实际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针对的是机体整体调节适应性变化及伴随损伤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辨病、辨证两个传统,并追求两者最优结合。本文的首要意义在于指明了中医所有证描述的领域以及该领域的特性,从而对证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病证关系的理解、形成新的医学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客观化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角度更好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了解其认知特点。方法:利用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思路,采用心理学问卷测量方法编制测量工具,随机选取了104名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医研究生,针对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症状表征、治疗立法、处方用药3个主要环节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症状表征环节,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和"风性动摇"特征分别在诊断外感病和内伤病时最具指导意义;倾向从八纲辨证(寒热、表里、虚实)和六经辨证角度进行症状的综合表征;在判断某个证候的典型症状时具有较一致的倾向;当症状与舌象的寒热、虚实属性发生矛盾时,倾向"取症舍舌"。治疗立法环节,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先表后里"、"先实后虚"、"先急后缓"的治疗策略。处方用药环节,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某首或两首以上的方剂作为治疗方案。结论:首先,问卷结果呈现大多数的一致性,说明被调查的研究生具有较良好的中医药知识架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呈现出某种学科的规律性。其次,问卷结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明辨证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表征方式具有差异性,客观上反映了中医辨证模式的多样性、治疗用药的灵活性等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