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过程中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神经功能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15 d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神经功能因子NSE、S-100B、MBP、GFAP的变化。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V_(min)、V_(max)、V_(mean)、R、Q_(mean)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NSE、S-100B、MBP、GFA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缓解患者发作以及临床症状,还可以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加速脑组织中血液流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丹红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并与巴曲酶单独使用进行比较,观察两药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66例患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巴曲酶治疗+丹红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33例;仅采用巴曲酶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参数、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数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mean(平均血流速度)、Vmax(最大血流速度)、Vmin(最小血流速度)、Qmean(平均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R(脑血管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NS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S100B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基础上实施丹红注射液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血流状态和神经相关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更为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于治疗结束后均至少随访3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指标及其他血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V_(mean)、V_(max)、V_(min)、Q_(mean)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血清S-100B、GFAP、NSE、MBP等神经功能指标水平,血清Cys-c、Hcy、CD62p、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11.63%、脑梗死发生率为6.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8%、25.58%(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TIA,复发率低,脑梗死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脑血流速度加快,并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调节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凝、溶栓及改善脑循环等方面药物的常规治疗,连续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连续2周。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具有较好调节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措施之外,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静点,对照组予维脑路通注射液静点,疗程7天,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疗效为92%,对照组疗效为7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肯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路径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柴胡细辛汤辅助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震荡后遗症患者疗效及对血清S-100蛋白(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震荡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细辛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S-100蛋白(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头晕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2组S-100B、GFAP、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柴胡细辛汤辅助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疗效更好,可明显调节血清S-100B、GFAP、NSE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嗪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联脂酶A2(Lp-PLA2)、神经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加川芎嗪注射液120 mg静脉滴注,B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加川芎嗪注射液240 mg静脉滴注,均1次/d,连续治疗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Hcy、Lp-PLA2、NSE、TNF-α、IL-6水平,统计2组治疗前4周、治疗2周和治疗后4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及1年内脑卒中发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后CRP、Hcy、Lp-PLA2、NSE、TNF-α、IL-6水平及大脑中动脉微栓子数目与同期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均<0.05);B组治疗2周内、治疗后4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与同期A组比较均显著减少(P均<0.05);B组1年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川芎嗪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18 (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sIL-2R、IL-18、VEGF、S-100B蛋白、NSE、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EGF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sIL-2R、IL-18、S-100B蛋白、NSE、MMP-9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神经因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S-100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患者按人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脊穴,而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一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者之间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效,且能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疗效持续。  相似文献   

11.
汪燕 《世界中医药》2012,7(4):320-32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通过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予以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改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丹红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一般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丹红注射液的临床药物治疗,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显著进步的比率46.67%(21/45)和总有效率91.11%(41/45)均显著提高,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1.39±0.21)m Pa·s,全血黏度高切值(5.91±0.12)m Pa·s,全血黏度低切值(7.18±1.34)m Pa·s,红细胞压积(40.23±4.15)%,血小板黏附率(26.73±5.24)%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值(74.61±7.82)分和FMA评分值(54.88±5.36)分均显著提高,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丹红注射液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丹红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运  郑颖  张宇 《天津中医药》2009,26(3):205-20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治疗组(n=40),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14 d为1个疗程,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及左室射血分数(LI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O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无论是心功能改善情况还是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LVEF、LVEDD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7.7%和12.8%,对照组分别为0%、4.8%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夹脊穴穴位注射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且具有良好的远期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血浆黏度,血浆乳酸,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等指标。结果:实验组95%患者疗效确切,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治疗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1);实验组红细胞聚集指数为(1.35±0.10),血浆黏度为(4.18±0.25)m Pa·s,红细胞比容为(0.41±0.07),纤维蛋白原为(3.14±1.20)g·L-1,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 H指标为(7.47±0.07),Pa O2指标为(75.77±8.32)mm Hg,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a CO2指标为(46.49±4.54)mm Hg,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为(372.5±57.3)m,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P0.05)。结论:呼吸衰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光化学诱导局部脑缺血模型,研究人参皂苷Rb_1(ginsenosideRb_1,GRb_1)对大鼠右侧脑皮质区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GRb_1高剂量组(100 mg·kg-1),中剂量组(50 mg·kg-1),低剂量组(25 mg·kg-1),尼莫地平组(1 mg·kg-1),每组8只。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测定缺血后24 h右侧脑皮质区r CBF的改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GFAP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GFAP的表达。应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症状。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 CBF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GRb_1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P0.05),GRb_1各组r CBF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GFAP mRNA和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GRb_1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以高剂量GRb_1组GFAP表达增加明显(P0.01);GRb_1高剂量组与尼莫地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缺血急性期GRb_1可增加局部r CBF,并促进GFAP的表达,稳定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保护缺血半暗带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急性缺氧常导致脏器功能损伤,观察此时丹红注射液对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急性缺氧动物模型,40只健康大耳白色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急性缺氧对照组(Ⅰ组);丹红注射液5mL·kg-1组(Ⅱ组);丹红注射液10mL·kg-1组(Ⅲ组);丹红注射液20mL·kg-1组(Ⅳ组)。应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急性缺氧组兔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显著减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白细胞滚动速度显著减慢,白细胞沿壁滚动数及白细胞黏附数、白微栓数明显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而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上述肠系膜微循环各指标,但3个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缺氧时兔肠系膜微循环异常,丹红注射液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头排针对脑卒中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20例,在进行头排针针刺治疗前后分别用KF-3000脑循环分析仪对患者于颈动脉处进行脑循环动力学检测,比较干预前后脑循环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颈动脉血液最小流速、平均流速均有上升(P<0.001),外周阻力下降(P<0.001),同时其他血流能量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头排针治疗脑卒中病人,可使脑循环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文献的概况。[方法]采用计量学方法对中国1994—2009年正式发表的512篇丹红注射液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显示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不良反应多见于皮肤、循环及神经系统。[结论]临床医生应了解丹红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合并用药对丹红注射液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合并用药与丹红注射液安全性的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大样本”医院集中监测法研究10 409例使用丹红注射液住院患者的合并用药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丹红注射液与化学药物合并使用占用药总数的99.7%,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神经与精神疾病用药、肠外肠内营养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等,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ADR)与口腔科疾病用药,风湿免疫与骨科疾病用药,肠外肠内营养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皮肤科疾病用药存在正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ADR与合并用药的种类及数量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加强丹红注射液与相关类型药物合并用药的安全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