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9,29(7):625-626
仲景论述湿病,有湿痹、风湿、湿家、寒湿等不同称谓。湿痹,即湿邪痹阻之意;风湿含义有二: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称;湿家指素患湿病之人,重浊粘滞之湿邪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必见身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已;寒湿,亦湿痹证型之一,乃寒与湿相合,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而致。称谓不同,含义有别,不可不辨也。  相似文献   

2.
川蜀地区天地与人交感而生内外之湿,湿邪为川人致病主要病邪,广义湿病为川人主要疾病,甚至百病皆由湿作祟。湿邪的生成和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故治湿当重脾胃。治法取东垣、仲景、温病学说精华以健脾运脾补脾,常施以升散、芳香、淡渗、温燥之品。关注易被忽略的湿闭病证,此常为临床疑难病之关键病机,以除湿开闭为要务。强调湿病治疗应立足培补调拨机体自我祛湿机制,绝不可忽视中医养生康复在湿病调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湿病探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焱 《河南中医》2009,29(5):420-421
湿病是湿邪蕴积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类疾病,时刻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是仲景论治湿病一大特色。仲景论湿详于外湿而略于内湿。《金匮要略》明言治湿禁忌:禁大汗、禁攻下、禁火攻。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医免疫观和西医免疫学理论的相关性,阐述湿邪的来源及其致病特点,从中医文献演绎和现代实验研究两方面论述"湿性黏滞",提出以中西医两种免疫观认识"湿性黏滞",运用中医正气学说和西医免疫学理论来解释其迁延难愈、缠绵复发的本质,为湿病的辨证论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湿邪”属于中医病因学中的外感病因之一。现代中医学认为,“湿邪”不可单纯地理解为周围环境湿度过高,实际其包含了能导致湿病的微生物、物理、化学、营养等多种致病因素。适当的湿度是生物病原体繁殖、传播、流行的必要条件。为从现代科学角度阐明外湿的内涵,以及探讨“湿胜则濡泻”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6.
<正>《金匾要略》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础[1]。纵观古今,以湿病作为独立病名,而且理法方药兼备者,当首推《金匮要略》一书。本文选取《金匾要略》中的有关条文[2],分析和归纳古今的临床思路,以供学习之用。1湿病概念、主症及治则湿病是以病因命名的病,内因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外因为外感湿邪,但往往挟风邪、寒邪,病在肌肉关节;有内湿、外湿之别。主症: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相似文献   

7.
张苍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59-1062
皮肤湿病是指以湿为核心病机,以湿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疾患。皮肤湿病发生之前必有蕴湿藏于皮之下肌之外。蕴湿或被六淫邪气诱发,或被体内伏火蒸腾,造成皮肤湿病的急性发作,前者轻,后者重。皮肤湿病急性发作之后会有多种转归,若湿邪滞表,形成湿痹,则会变为皮肤顽症。针对皮肤湿病的不同发作状态可以选用疏风除湿汤、除湿胃苓汤、清热除湿汤、清脾除湿饮等治疗。针对湿痹,搜风除湿汤全面反映了赵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湿病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病证。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既可从外而受 ,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且两者常相互影响 ,使得湿病病情缠绵 ,错综复杂。《金匮要略》(下简称《金匮》)中最先以“湿”作为独立的病名 ,除有专篇论述湿病 ,还在其他的各篇有散在论述 ,而且理法方药俱全。笔者认为 ,《金匮》中湿病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 宣表化湿此法用于感受风湿之邪 ,也是外湿的常用治法。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郁于肌表 ,可用汗法 ,使湿邪从表而解。但湿性粘滞难除 ,非一汗可以祛除 ,如用辛温大汗 ,非但不能除去湿邪 ,反伤津液 ,使得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9.
外感湿邪,痹阻肌腠,流注关节,引起发热身重,关节疼痛的病证,《金匮》称为湿病。仲景于痉湿喝病篇用11节条文,阐述了湿病的脉因证治。所论治法,所出治方,后世多奉为治湿准绳,迄今一直有效的指导着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狐Huo病辨疑     
对狐Huo病几个较有争议的问题,例如狐Huo与狐Huo之争、因于湿热与因于虫毒之争、白塞病是否等同于狐Huo病以及甘草泻心汤对该病的治疗等,略述了历代有代表性的观点,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湿毒内侵,伏邪发病;正气内乏,邪气留恋;肝失疏泄,久病及肾三方面,而肝肾同源、水木相生是其发病的中医藏象学基础.肝肾不调是所有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根本机理.  相似文献   

13.
"司揣内外"包含了"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两个层面的意义,是一个完整的中医诊断过程,构成了一个双重诊断体系:空间层面上的有机统一诊断体系以及时间层面上的分段接续诊断体系。在空间层面上的有机统一诊断体系中,"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可以互为逆向验证过程,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修正的有机统一体。在时间层面上的分段接续诊断体系中,相对于"司外揣内"来说,"司内揣外"应该是更高层次的中医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的辨证目的就是辨病位、辨虚实、辨寒热、辨病势。治疗就是根据病位,以归经选药,根据虚实,或补虚或祛邪,根据寒热,或选温药温之,或选寒凉药清之,根据病势,选择适宜路径扶正、祛邪而去,本质上就是三维纠偏,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配伍组方就是将这一治疗思想具体贯彻在某方中,所以配伍原则就是治疗原则。中医的辨证目的、治疗原则、配伍原则是一脉相承的连续思维,都是三维纠偏,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这一提炼清晰阐释中医科学内涵,方便教学,是一种更为世界接受的语言表述形式,有助于促进中医发展和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浊毒致病论的沿革,包括"浊"、"毒"的理论渊源、相互关系、浊毒致病的特征、浊毒的致病特点和浊毒证的临床表现,对浊毒致病论在现代中医病因学中的运用做了归纳总结,指出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之邪深伏五脏六腑,最终形成繁杂的各脏器病理改变是诸病的病机关键。"浊毒"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浊毒致病或符合浊毒证诊断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颅脑术后发热中湿热的成因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颅脑术后发热病因分类属不内外因 ;研究证实湿热是颅脑术后发热的核心病机 ,湿热内蕴是主要证型 :颅脑术后湿热的成因与术前肝气不达 ,脾胃纳运受困 ,术中直接损伤脾胃 ,和术后大量使用抗生素及连续大量的补液有关 ;颅脑术后湿热虽然与明清温热病中外感湿热不同 ,无白痞等症状表现 ,但湿热的病位在脾胃则一致 ,临床辨证强调辨证与辨舌结合 ;证型以湿热并重为主 ,同时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不同及湿热病机的转化 ;治疗提倡以恢复和保护脾胃功能为核心 ,湿热分消 ,配合随证加减 ,使邪有出路 ;生活调摄也是防止术后湿热发热再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基于现代百余年名老中医诊治肺痈的文献,分析肺痈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1911-2011年),按照数据纳入标准和录入原则,最终录入数据19277条,文献13860篇,其中综述1389篇,实验研究690篇,理论探讨1042篇;涉及中医病证51种、西医疾病100种。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后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痈文献研究数据库》。结果:本研究纳入数据文献383条,涉及1321位名老中医。肺痈病因有热邪、痰邪、风邪等24种病因。病机有61种,以肺热壅盛、痰热蕴肺、肺络损伤等较为常见。肺痈的10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热、痰、风、阴虚较为常见;病位证素以肺为主,涉及胃、脾、肾;病性证素热与病位证素肺最相关。证素组合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主。病性证素组合以两病性证素和单一病性证素较为常见。结论:肺痈病因多样,病机复杂,证素规律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可为进一步开展肺痈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