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薰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相似文献   

3.
引火归原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因元阳浮越、肾火上浮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皆可灵活运用该理论指导治疗,常取得满意的疗效。该文选择两个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解读,讨论引火归原法的具体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疑难症,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的学术思想。李可论高血压、冠心病的病机:先天阳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瘀浊窃踞头部、胸中阳位。高血压分型论治:藏阳,四逆汤;镇冲,温氏奔豚汤;透邪,麻附辛汤;引导,引火汤。冠心病分型论治:浊阴瘀阻胸膈,夏星破格救心汤;浊阴厥气上逆,温氏奔豚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李可老中医“引火归原”法在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019年8月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引火归原”法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月经周期后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积分、血清促卵泡生成素(L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停药后1年的复发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为(5.76±0.85)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淋漓不尽、经血黯淡、腰膝酸软证候积分分别为(2.15±0.35)分、(1.95±0.37)分、(1.48±0.2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  相似文献   

6.
论伏邪——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伏邪与伤寒、温病关系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总结李可研究伏邪的思路、伏邪的概念、伏邪的病因病机、伏邪的发病特点、伏邪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7.
针对痛证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痛证自制方:偏正头风散,引火芍药甘草汤,葛根双五止痉汤,乌头当四稀鹳汤,类关培元固本散,类关乌头酒,类关乌头外熨方,苍术白虎汤,脱疽乌头汤,黄芪四妙勇安汤;治痛证思路:寒热分型,开表不止,透邪汇粹,霹雳手段。  相似文献   

8.
杨巨成 《国医论坛》2009,24(4):15-16
“引火归原”法是祖国医学在临证治疗中所创立的独特治法之一,在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临床疾病日益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的辨证施治手段也面临着多重考验,甚至受到现代医学某些潮流的抨击和质疑。而笔者认为“引火归原”法恰恰是中医博大精深理论在临证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它在中医临证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养正消积治肿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肿瘤之世界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早期治肿瘤思路: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痰毒热化型,攻癌夺命汤;痰凝寒化型,攻癌基础麻辛方;宫颈癌肝郁湿热型,芪苡逍遥桂苓丸;脾虚寒化型,芪苡补君醒脾汤;白血病邪毒炽盛型,清瘟败毒犀四味;气血两竭型,三复温脾止血汤;伏邪入里当外透,病证冲突当从证;治癌要过四道关,整体失调四大证;攻补比例随证转,除恶务尽长固本。  相似文献   

10.
李可后期治肿瘤思想: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阳虚寒凝型,攻癌2号方;阴证化阳型,攻癌基础鳖蚤英。组方思路:中医证,西医病,找原点。处方公式:(基础方+主治方)+化痰攻瘤方。  相似文献   

11.
以文献学的方法,通过考证古代医籍,对火疗法的源流做了初步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炙、焫、熏、熨、温针、烧针、灸、烙等8种方法;从文字学研究和字面意义上解释了火疗八法的含义,并分述其操作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候,进而分析了各疗法的发展进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对火疗八法的作用特点和相互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火法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龙雷之火自古与龙火、相火、阴火,少火等名词术语混淆不清,本文通过术语涵义辨析为中医理论学习者厘清彼此间联系。笔者发现各个医家所论述的龙雷之火内涵多有不同,且其内涵与龙火、相火、阴火、少火部分相同或不同,理解各医家所论述龙雷之火的内涵可从概念、性质、治法,病机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梅核气的基础病理为气郁痰阻,后世多认为其病机为七情郁结, 气机不疏,津液失布,凝津成痰,气痰相搏,循经上逆于咽喉之间,惯于以半夏厚朴汤治之。然笔者认为梅核气病机复杂,用药不可拘泥于半夏、厚朴、柴胡等疏肝理气之品。临床治疗中唯谨遵辨证论治之绳,探本溯源,方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引火归原法属调整阴阳具体治法之一,主要适用于牙痛、咽喉痛、耳鸣、失眠、心烦等虚火上炎之证。笔者临床遇疑难顽症,每喜变通用之,常收意外之效,试举数例,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浅谈朱丹溪相火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在总结《内经》以及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为元气之贼"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理学太极"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之理,提出了相火论,其中指出了君火与相火的区别,认为相火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根于肝肾之阴而起作用。心火动则相火动,五脏异常皆可引起相火妄动。胃气的强弱,气血津液的通畅与否和心神的中正平和与否,都对相火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1,31(1):25-27
从古人利用火的过程、火与中国文化、火与中医关系及火与扶阳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火的利用与崇拜。人类把自然界之火与人类文化进行密切联系,而后形成了火的文化与依赖。中医药内涵与文化和火的关联更为紧密。扶阳理论之源头和火的认识与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引火归原法用于阴不敛阳、虚阳上浮之证。笔者应用该法治疗慢性咽炎、高血压病、低热、口腔溃疡等病,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阴火是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的重要部分,自60年代起,已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并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探讨阴火与脾胃气虚及甘温除热的关系。笔者把阴火与阴血作一联系,研究东垣所说阴火伤血的形成原因、证候,并着重探讨其治疗规律与具体用药。本文发现东垣所说的阴火,除了能伤元气外,更可伤及血分。阴火伏血所导致的证候,与温病痛入血分一样,存在着“耗血动血”的特点;在治疗上,则也需要遵从“凉血散血”的原则。透过东垣“阴火伤血”的探讨,有助于扩展叶天士对于杂病所提出“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的概念。另一方面,随着病情发展,外感温热与内伤所致阴火之病在表现与治疗上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但在扶正与祛邪上却各有所侧重,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9.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8):2636-2638
中医各家学说有相火为命与相火为病两种理论观点,白长川教授提出临床可见相火之虚及相火之亢两种情况,此即言阳常不足与阳常有余,看似悖论,实则一言生理常态,一言病理之变,各自说明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中医各家学说均有其长,即其偏;各家之偏,则组成了中医学之太极球,旨在学术之争鸣,愈争愈加明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仅就有关"火郁发之"的意义及临证运用进行探讨。通过案例阐述了"热者寒之"与"火郁发之"的有机结合才是治疗火郁的不易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