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辨证中药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C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3天、14天、1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加用平衡针治疗组,具有起效快的优势,能较快且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愈显著。结论:经平衡针规范化治疗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运用平衡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苯海拉明肌注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5、30、60、120min平均VAS评分分别为6.70±2.74、4.15±1.99、3.00±1.84、2.73±1.84、2.70±1.99;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5、30、60、120min平均VAS评分分别为6.30±2.47、5.85±2.32、5.64±2.57、0.76±1.09、2.09±1.8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0min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5、30、120min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药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倍他司汀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衡针、药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18.75%,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痊愈率为9.37%,有效率为96.8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S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药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不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疏散穴位贴敷配合颈疏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颈疏散穴位贴敷配合颈疏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疏散穴位贴敷配合颈疏针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内服组、中药内服加浮针组、西药对照组,治疗30 d后,观察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总有效率100%,中药内服组为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中药内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恢复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15)
目的观察杵针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9例,治疗组采用杵针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中药热贴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杵针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针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林勇  沈嫱  沈建红 《新中医》2011,(5):120-12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针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依辨证予常用中药方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1疗程后检测椎动脉血管内径、峰值流速(PSV)、加速时间(AT)、阻力指数等参数。结果:PSV和AT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作为评价颈性眩晕治疗疗效的有效指标;而2组治疗前PS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PS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了观察组血流峰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辅助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彩色多普勒参数中,PSV和AT是评价颈性眩晕治疗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天麻素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给予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天麻素针0.6 g静滴,1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离子导入。2组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为6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静点天麻素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姜布平  赵爱英 《陕西中医》2013,(12):1660-1661
目的:探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8.8%,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和功能均有好转(P<0.05),且治疗组好转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6%,对照组复发率24%,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减少远期复发,疗效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并中药外敷与口服西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源性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并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林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刺并中药外敷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补元煎治疗复位后残余头晕(肾元亏虚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8例、西药组39例、对照组39例。中药组予大补元煎口服14 d,西药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14 d,对照组不予药物口服。治疗前、7 d后、14 d后3组均行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复位后1 d、7 d、14 d,3组均行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三者的结果。结果7 d后中药组和对照组DHI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4 d后3组之间DHI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补元煎可以显著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肾元亏虚型)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残余头晕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血塞通注射液0.6 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百会、风池、大椎、颈夹脊、阴陵泉、丰隆),每日1次,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每日2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70%(28/40)。结论: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以及推拿手法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5年8月20日至2017年1月17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原则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中医针灸,观察组加用推拿手法。观察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概率93.75%、收缩期峰值血流(2.75±2.79)cm/s、血管搏动指数(0.71±0.22)、平均血流速度(27.39±2.34)cm/s、阻力指数(0.52±0.09)、心理状态(84.29±2.59)分、生理功能(82.96±2.34)分、社会关系(85.61±3.41)分、物质生活(88.75±2.02)分、头痛(0.67±0.18)分、恶心呕吐(0.43±0.09)分、眩晕(0.58±0.11)分、肩颈痛(0.98±0.12)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王斗斗 《光明中医》2020,(3):411-414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及RVA、LVA及BA水平均较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恢复正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中医导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颈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每5天治疗1次,一般治疗1~3次,同时每天配合中医导引治疗3次,连续2周。对照组采用针刺双侧风池、C4~C6颈夹脊穴及肩井穴,配合颈部一指禅推、捏拿、(?)揉、点按、拍打等常规推拿治疗,隔日1次,每次40 min。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铍针配合中医导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方案的稳定性。方法:将来自武汉市中医院80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百会、四神聪、晕听区等为基础穴进行辨证加减取穴;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2个疗程,撤药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较西药治疗更具有持久有效性。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刘鹏  王强  陈志 《上海针灸杂志》2013,(10):841-843
目的 比较浮针疗法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环枕线上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 h;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风府、风池、列缺、百会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 浮针组治愈率为60.5%,总有效率为97.4%;毫针组治愈率为39.5%,总有效率为8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后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 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