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蛙式四步扳法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收集被确诊为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60例,采用自体牵引,极度屈髋屈膝,蛙式扳法和后伸扳法四步操作,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次数1~7次,平均治疗4.0次。疗效评价治愈50例,好转9例,未愈1例。结论: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针对性强,见效快,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而骶髂关节错位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相关疾病,且用手法治疗的效果很好。为了让医者对骶髂关节错位的手法治疗概况有一了解,现将近十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综合、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骶髂关节错位,又名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患。但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腰腿痛疾病,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以已生育的女性患者为多见。骶髂关节是一微动关节,以骶骨侧面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以韧带等软组织固定和加强。骶髂关节错位的造成,通常以骤然发生的外作用力,使关节的活动超过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所致。在此情况下,由于韧带等软组织的牵拉固定作用,使骶髂关节处于一种病理性的非正常对应位,并产生一系列的以下腰部酸痛为主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骶髂关节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疾病之一 ,系由骶髂耳状关节面异常旋转移位所致。我院自1 999年 6月~ 2 0 0 0年 8月共诊治骶髂关节半脱位1 8例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8例中男性 5例 ,女性 1 3例 ;年龄 5岁~ 75岁 ;病程 1天~ 1年 ;右侧脱位者 1 2例 ,左侧脱位者 6例 ;髂前旋者 5例 ,髂后旋者 1 3例。临床均表现为臀部及下腰部胀痛麻木 ,疼痛向大腿和小腿侧后方放射 ,出现“歪臀跛行”,静止时疼痛减轻或消失 ,翻身、转体、走路时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出现盆腔脏器功能障碍 ,尤其急性期患者可表现为下腹部闷胀不适 ,大小便习惯改变。检查…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12年来诊治不少骶髂关节错缝的病人,用手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较完整的10例治疗情况介绍如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6.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8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骶髂关节错位俗称"骶髂关节错缝、半脱位",中医学称之为"胂肋骨移位",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的骨伤科疾患.近年来,随着伏案劳动模式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笔者自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门诊治疗8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错缝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而不能自行复位者,临床较为常见,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若治疗不当,或耽误治疗,可引起持续性的下腰部疼痛.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将该病分为前错型、后错型;并用简单实用的复位手法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有的可达到立竿见影之功.  相似文献   

8.
9.
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错缝韩兴堂,张继志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其稳定全赖周围的5组韧带,也有称之为韧带关节。一般情况下,没有强大外力是不易错缝的,若遭受强大外力时,虽有凸凹不平的关节面相互嵌卡限制,也难免出现微小错动,而不能自复,遂成本病。临床资料男36...  相似文献   

10.
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错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骶髂关节错缝是骶髂关节发生超出生理活动范围的微小移动而不能复位所致,临床症状以顽固性下腰痛,并经常发生交替性单侧或双侧下肢坐骨神经痛为主,体征有骶髂关节压痛、叩压痛,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有倾斜、双下肢不等长(相差0.5~2cm)等,检查有"4"字试验、床边试验、单髋后伸试验、单腿跳跃试验阳性等,临床上尚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结核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腰骶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联合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腰骶部正骨手法加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和临床有效率.结果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进行对...  相似文献   

12.
王正琴  杜建明 《中医正骨》2011,23(12):15-17
目的:比较针灸加手法松解和手法调整两种方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67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1例,分别进行手法调整和针灸加手法松解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评价,手法调整的临床疗效优于针灸加手法松解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9,P=0.001)。结论:手法调整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电针结合艾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艾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腰椎源性下腰痛患者采用电针和艾灸治疗,疗程2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结果痊愈率为71.05%,总有效率为98.68%;VAS评分由治疗前(6.3±1.0)分降至(3.3±0.6)分,治疗前后VAS评分有非常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结合艾灸能明显减轻腰椎源性下腰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背部疼痛的改善以及对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整脊手法进行治疗,每组治疗14 d,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椎弓顶距离、腰椎前突指数、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I)、骨盆入射角(PT)、脊柱矢状轴(SVA)、骶-股距(SFD)。结果: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PI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腰椎弓顶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突指数、SS、PT、SVA、SF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能够有效缓解CNLBP疼痛,纠正患者腰椎曲度异常,调节腰椎-骨盆参数。  相似文献   

15.
王帮民  刘海鹰 《中医临床研究》2013,(12):111-113,117
腰痛病因有椎间盘源性、小关节源性、骶髂关节源性、肌肉源性、硬膜外瘢痕源性、骨质疏松源性、社会精神源性;中药治疗有风寒湿痹证、寒湿瘀血证、寒瘀气滞证、肾阳亏虚证、阳虚寒痰证、肾阴亏虚证、阴虚瘀阻证、湿热痰瘀证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每天1次,连续治疗5次;治疗组予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1次。观察临床疗效及感觉疼痛、活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91.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感觉疼痛评分、活动疼痛评分及Oswestry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感觉疼痛评分、活动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壮骨舒筋液离子导入治疗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80例进行药物离子导入+红外线治疗的痛症患者,跟踪观察患者疗效疗、疗程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00%患者疼痛等不适症状缓解或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或部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急性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骶髂关节错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整复手法进行治疗。于本组60例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关节疼痛变化情况,同时进行端坐正穿袜试验。并根据关节疼痛、端坐正穿袜实验评级标准对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0例患者的痊愈率为33.33%;显效率为25%;有效率为33.33%;无效率为8.34%;总有效率为91.66%。结论:手法治疗急性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传统治疗组)40例和治疗组(传统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组)40例。结果:两组慢性腰痛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两组慢性腰痛患者治疗前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慢性腰痛患者第2、3、4周及2、3、6个月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腰痛患者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OD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钙尔奇D、罗盖全、福善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腰背疼痛分布区域相应节段夹脊穴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测量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压痛指数、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比较上述指标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压痛指数、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均有改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评分、压痛指数在治疗2周和4周后,均优于对照组(P0.05);热图温度均值在治疗4周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温度均值变化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穴针刺治疗有助于加快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症状,且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对骨质疏松患者慢性腰背疼痛程度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