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谢焕荣 《陕西中医》1994,15(7):313-314
<正> 谢立业老中医业医数十年,辨治肝胆病善用经方,注重枢机,兼顾整体,屡起沉疴,经多年临床总结,以理气、祛邪、扶正三法错综运用,相辅相成,临床颇能得心应手,兹整理治验如次。 1 湿热胆胀阴竭,益气滋阴收功 湿热阴竭之胆胀往往见于年高之人,由于体虚正衰,复加湿热壅盛,所罹胆胀,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攻之则正气不支,补之则湿热愈炽。谢老认为存得一分气阴,便有一分生机,非滋阴不足以救欲竭  相似文献   

2.
肝病为临床常见难治之疾,历代治法甚多。本文就学习医圣张仲景治肝之法,并结合笔者平素治疗肝病之粗浅体会,初步整理为经方治肝十法。1 清热利湿法 本法适用于湿热熏蒸、郁而发黄之黄疸症,临床以目黄、身黄、溺黄为主要特征,其具体立法应分清湿热的孰轻孰重。 1.1 热重于湿:以“身黄,发热”(第262条)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烦渴较突出,舌苔黄腻,胸腹灼热,扪之灼手。方用栀子柏皮汤清泄里热,兼以祛湿。  相似文献   

3.
小议“胆”     
胆的生理特性 1.主少阳春升之气: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春天,阳气渐升,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除旧更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即指此而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  相似文献   

4.
小儿湿热咳嗽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文成 《中医杂志》1996,37(7):398-399
小儿咳嗽为常见多发病,然外感湿热之邪所致的湿热咳嗽鲜有论述。笔者十几年来,对小儿湿热咳嗽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效果满意。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1 小儿湿热咳嗽的发病机理小儿湿热咳嗽相当于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炎症。其成因主要是外感湿热之邪,但其发病则与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湿热之邪四季均有,但以夏秋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刘渡舟治疗湿热痹的经验。刘渡舟临床常将湿热痹分为三型三期。三型为①湿重型;②热重型;⑧湿热兼虚型。三期为①入络期;②热毒期;③瘀阻期。并介绍了每型每期的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6.
魏琳  黄伟 《陕西中医》1990,11(5):212-212
作者认为本病病机多为血瘀、脉络不通,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舒络,自拟乳痛汤治疗本病100例,总有效率达94%。  相似文献   

7.
一、湿热阳痿,泻肝而调宗筋《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景岳全书》也云:"……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驰纵."如肝经湿热下注,宗筋驰纵,可导致阳痿,治当清泻肝经湿热.例一:廖某某,男,32岁,职工,已婚,  相似文献   

8.
一、发热微恶寒见于温热病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伴头微痛,无汗或汗出不畅,口微渴,咳嗽或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略干,脉象浮数。吴氏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银翘散方治之。方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辛凉透邪,清热解毒,配伍牛蒡子、薄荷加强清透风热之力,桔梗、甘草利咽止咳,淡豆豉、荆芥小量辛温不燥之品,伍入辛凉之中,有利于透邪,这是本方的独到之处。又,竹叶、芦根清热生津,清润不腻,无恋邪之虑,更用鲜芦根汤煎药,足见芦根用量之多意在护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阴虚湿热的不同论述,提出阴虚湿热的辨证应首先辨别病位之浅深,其次分辨阴虚湿热的轻重。治疗时根据湿热所在部位即上焦、中焦、下焦而选择用药,同时应注意补阴药和化湿药的比例,必须配伍恰当,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  相似文献   

10.
三、邪在气分湿热之邪在气分,因湿热轻重及所在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很复杂。为便于掌握其辨证施治规律,按邪在上、中、下焦三个不同部位,将原文分析归纳如下:(一)邪在上焦【原文】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第8条) (1)临床表现特点:寒热如疟(此外,尚应有舌苔白滑而腻、脘腹满闷等症)。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12.
论胆胀病     
本文以《灵枢·胀论》为依据,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了胆胀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结合继承导师董建华教授的临床经验,对胆胀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临床颇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启明  贾文涛 《中医杂志》1993,34(7):411-412
提出肝病治胆,肝胆并治的观点,拟定了柴胡合剂加丹参注射液静点的治疗方案,治疗属肝胆湿热兼瘀血阻络证的慢性肝炎60例。结果表明,在退黄、降酶和抑制病毒复制等方面均优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淤胆型肝炎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世利  彭云飞  刘晓欣 《陕西中医》2003,24(11):999-1000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凉血退黄类中药配伍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枳壳、桔梗、葛根、丹参、茵陈蒿等 )治疗淤胆型肝炎 80例。结果 :总有效率 93.75 %。提示 :本方有活血化瘀 ,凉血退黄功效。  相似文献   

15.
咳嗽一证,为呼吸系统常见证候。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在认识本证及治疗方面均有论述,六淫方面从外感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方面从痰湿、痰热、肝火、阴虚论治。笔者通过辨证近年发现亦有湿热之咳嗽证,现举病例于下: 吴某,男,36岁。1993年4月7日初诊。咳嗽频频,胸脘闷,痰多,口中粘3月,加重2周。3月前外感引起咳嗽,体温36.5℃,胸透示“肺纹理稍重”,血象:血色素150g/L,白血球8×10~9/L,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诊断为支气管炎。肌肉注射青霉素、洁霉素、庆大霉素。静脉点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口服复方新诺明、甲硝唑、螺旋霉素及止咳化痰药达两月之久无效,遂求笔者治疗。刻诊,  相似文献   

16.
20余年前,余于上海龙华医院随张志秋老先生临证,张老于忙碌诊务之中,仍对余细细论医,至今犹历历在目。为免先生经验有失,兹将张老当年治阳虚泄泻经验介绍于后。泄泻之为病,有虚有实,实者来骤去速而易治,虚者尤以迁延日入,致阳虚,命门火衰,而难治。如张景岳所言:“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命门火衰引起泄泻,临床上往往以四神丸治之。然有些患者,仍收效甚做,故张老认为助火之剂,还嫌不足,而加生硫磺末一味,以大补元阳,初用1g,服后无反应,可以增至3g。张老在临床上对沉寒痼冷,阳虚久泻之症,有非桂附所能奏效时,每用生硫磺末配合四神丸,常获奇效。张老认为硫磺熟用力薄,少用无效,多用则有燥渴之弊,生用则量少而效高,又无它弊。《本草纲  相似文献   

17.
作者根据泌尿系结石的病因病理,在师承前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通、化、止、补”四大治则。所谓“通”,是通气和利尿;“化”是化气、化瘀、化积、化石;“止”是止血、止痛:“补”是补肾补脾,并各举治验以论证。同时指出,在具体运用上述四法时,必须辨明虚实,掌握缓急,或“通”、“化”并用,或“止”中兼“化”,或“补”中兼“通”,灵活配合方可达到排除结石,恢复健康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概: 湿温之名,见于《难经》,为五种伤寒之一。仲景虽未提及湿温,然书中常言:湿家,中湿,风湿。可见古人已重视湿证。据何廉臣先生所述湿温与湿热不同,湿热者,先受湿,后化热,其来也渐;湿温者,先伏温,后受湿,其来也暴。湿热轻,而湿温重。据近人研究,中医之湿温,即西医所言肠伤寒,而湿热则为外感病常见之一种。根据我个人五十余年之临床经验,在外感病中,湿热病占十之七,而风温、风寒等仅占十之一二。此可能与我们所住的环境有关。而湿热病之多,自有其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方证治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热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祖国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多系湿热所致,病属湿温、黄疸、胁痛及积聚等范畴;其病机为湿热病毒蕴结,但关键为湿;其病变部位在脾、胃、肝、胆;临床多表现为一派脾湿肝郁及肝胃不和、湿热蕴阻的症状。一般认为,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当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缓解期或慢性期当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养肝为主。笔者根据临床经验,以三仁汤为主治疗病毒性肝炎百余例获效满意,并常用于外感、内伤杂病属湿热交结、缠绵难解者,亦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其实,痰病的治疗不能不治痰,也不能专治痰或专治气,应两者配合使用,例如治疗痰病的传统方二陈汤即是治痰与治气相互配用的方剂。兹就痰病治气的体会介绍于下。1痰病治气机理痰病治气是指在治疗痰病时配合使用治疗气病的药物,通过治气而达到治痰的目的。痰与气关系密切。首先,从痰的生成来看,虽与肺、脾、肾三脏相关,但主要在脾,《医宗必读》曾云:“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体内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痰液滋生。其次,气之运行正常与否,与痰液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