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试从水和血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颅脑水瘀”证的形成机理,“血不利则为水”是颅脑水瘀的理论依据,机体水血相互关联渗透异常是其形成方式,颅脑水瘀是导致诸多脑病之病机关键所在,通窍活血利水是其正治,活血利水药之所以能通窍,是因其能去浊生新,使脑之清阳之气不被瘀浊之邪所阻遏。  相似文献   

2.
仲景水血相关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揭示水血相关的理论渊源,继而阐述仲景“血不行则为水”、水遏血病及水、血并病等水血相关的病理机制,然后探讨仲景水津阳关的治法,归纳为:忌汗秘血、衄以代汗、调津凉血、养血利尿、养血利水、养血滋阴利水、活血利水、逐瘀除湿、逐瘀涤饮、下血逐水、逐瘀攻水、利水消痛等十二法。  相似文献   

3.
吴洁 《新中医》2012,(9):5-6
津血在生理上同源,病理上“水分”病变与“血分”病变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根据水与血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水停瘀阻是肺心病的病机关键,水血并治是肺心病的基本治法。水血并治是利水渗湿、祛痰化饮与活血调血化瘀等结合运用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辨清痰浊、水饮、瘀血各病理因素之轻重缓急进行施治,有利于提高肺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晓春 《新中医》2006,38(12):1-2
“血不利则为水”是《金匮要略》提出的著名论断,阐明水肿发病过程中水与血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水肿与经脉不利或瘀血的关系,指出血、水二者之间可互相转化、交互为病。由此而形成的活血利水法开创了“水病”从“血”论治妇科水肿的治疗大法,在妇科临床治疗中较为实用且疗效显著,在妇科诸病症的调治中活血可以促进利水,利水又能促进化瘀。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活血化瘀十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伤寒杂病论》活血瘀十法:泄热逐瘀,破血逐瘀、消症化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利水活血、逐水活血、燥湿消瘀,润燥消瘀,补虚化瘀。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积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对延长患者进入透析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瘀水”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而“瘀水同病”“痰瘀互结”等系列方药见于《金匮要略》。通过古今文献阅读,文章梳理总结了“瘀水”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将《金匮要略》条文中的方药按“瘀水”症状的轻重程度分类,并拓展其临床应用,提出从“瘀水”角度论治糖尿病肾脏病,在不同病变阶段治以“活血、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难治疾病,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之一,其病因病机与气、血、水关系密切,其发展规律多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了“瘀”“水”等病理产物,而“瘀”“水”又可互生,相因为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提出的“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论点,阐述了血水相因为病的内在联系,与心力衰竭的病机相吻合,同时也为活血利水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讨论分析“血不利则为水”的内涵及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和机理,认为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当兼顾本虚和标实,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利水法,三者并用,各有侧重,为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和“血病”“水病”的理论,为后世医家开创活血以治水病、利水以治血病的先河。马大正基于漫长的理论研究与长期的临床实践,首次构建中医妇科水血学说,系统阐述其源头与涵义,并在妇科临床中对该学说加以发挥应用,成为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别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文章对此作了介绍,并分享以当归芍药散加味为水血同治的代表方验案两则。  相似文献   

9.
《金匮》活血利水法临证应用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水气篇》云 :“少阳脉卑 ,少阳脉细 ,男子则小便不利 ,妇人则经水不通 ,经为血 ,血不利则为水 ,名曰血分。”又云 :“经水前断 ,后病水 ,名曰血分 ,此病难治 ;先病水 ,后经水断 ,名曰水分 ,此病易治 ,何以故 ?去水 ,其经自下。”在此 ,张仲景提出了“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论点 ,表达了张仲景对水肿病及津血相互关系的认识 ,丰富了《内经》的病机学说和治则学说 ,特别是提出的血水并治法 ,道出了活血可以促利水、利水益于活血的思想。后世据此建立的活血利水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发挥 ,并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试就其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指肝血、肾精互生互化,精血同源,强调肝肾关系密切;“痰瘀同病”滥觞于《黄帝内经》“津血同源”理论,指痰和瘀乃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由朱震亨于《丹溪心法》首提“痰瘀同病”,强调痰瘀互生互化。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为影响老年人视力的常见眼底病,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药物。本虚标实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肝肾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临证基于肝肾同源、痰瘀同病理论,提倡肝肾同补、痰瘀同治,自拟经验方黄斑前膜方治疗早期IMEM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有“府吏免寻、李延共止”一句。其中“兒”乃今“倪”字,为姓。作为姓氏,兒、倪关系复杂,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学角度剖析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8.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9.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