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2.
于晓  武冰  严季澜 《北京中医》2008,(5):353-354
《华氏中藏经》做为中医的一部经典古籍,虽然其书真伪之争颇多,但其学术价值仍然值得重视。该书上承《内》、《难》,下启易水,论兼诸家,卓识独见,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理法方药完备,其精妙独到的医论、诊疾察病的经验、遣方用药的思路都颇有可法之处,是一部有相当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  相似文献   

3.
喻昌(公元1585~1664年),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江西省新建人.学术上,喻氏崇尚<内经>、<伤寒杂病论>.其医学著作主要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及<寓意草>.这3部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存秦汉时期的医书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武威汉代医简>、<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书中体现的辨证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近十年来对秦汉时期经典著作中辨证方法的研究资料作一整理分析,认为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评价这一历史时期已经出现或建立的诸多种辨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学术观点,尤其是对<伤寒论杂病论>的研究,资料更是丰富,故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医经原著中的辨证方法进行系统整理,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准确阐述这一重要时期辨证方法体系的源流、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学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自春秋战国时期以降,有许多中医学者援易理阐医道,运用<周易>的思维框架、范畴体系来建构与完善中医的基础理论,形成了医易会通的学术传统,有效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八纲辨证的形成与发展就受到了<周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唯 《中医研究》2007,20(2):11-14
<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作为纲领,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类,创立了六经辨证,论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三阴三阳乃由一阴一阳衍化而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一阳分为三阳,一阴分为三阴,但其根本仍是阴阳.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辨证施护思想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其不仅是诊疗疾病理、法、方、药完备的辨证施治纲领,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体系,而且记述了丰富实用的护理知识,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伤寒杂病论>详细论述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根据辨证制定的治则、治法和服药要求做好护理工作,体现了张仲景的辨证施护思想,同时说明了中医治病过程中护理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张仲景辨证施护思想的探讨,一则阐述其对中医护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一则强调中医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陈茂蒙 《养生月刊》2001,1(2):74-75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成书于二千多年前,不仅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丰碑,同时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养生著作,今试将其养生思想简述如下.   四时调摄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云:"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明确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书中很重视把握四时变化而调养精神,并有多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相似文献   

9.
陈爱君  刘小河 《吉林中医药》2008,28(11):851-852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是文献首次记载对<伤寒论>经方的临床活用,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价值.其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理中丸、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五经方许叔微临床应用极有特色,对临床应用此类经方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演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而辨证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立法处方、治疗疾病的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辨证学内容.<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并以病机十九条为例,阐发了审查病机的具体方法.辨证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源于<内经>的理论."辨证"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以来,逐渐形成了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构建了辨证体系和模式.八纲辨证作为将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理论构建的成功典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总体上反映了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对病位辨别的具体深化,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在"空间"位置上辨别病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