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药组分多元释药系统是多组分、多成分制剂体系,如何评价其多元化的释药行为一直都是中药制剂现代化面临的考验。该文通过对银杏内酯组分释药单元中各代表性成分释药的研究、释药行为相似度分析以及采用权重系数法对多成分的释药曲线进行整合,希望可以为中药组分制剂的释药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复杂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中药现代剂型研究系统思路。现代中药制剂必然要考虑中药多组分的性质和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作者提出针对中药组分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制剂技术和层次化的释药方式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该文深入阐述了中药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思路、理论依据、制备技术和评价体系以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构建以提高中药组分生物利用度为核心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理论与技术平台,为中药制剂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杨明  郑琴  万娜 《世界科学技术》2007,9(5):12-15,24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相似文献   

4.
药物释药系统产品市场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者从世界药物释药系统市场和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概况出发,提出了中药复方释药系统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采用制剂技术,将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现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相似文献   

6.
贺鹏  贺琪珺  谯茹  张伟龙  王玉钗  肖美凤  潘雪  贺福元 《中草药》2023,54(17):5816-5824
中药缓控释制剂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中药缓控释制剂因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物质基础不明确和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限制了其发展。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成为中药制剂领域亟需攻克的科学问题。中药制剂不能像化学药物仅依靠药物动力学与释药动力学方法建立剂型设计与评价研究方法。中药缓控释制剂可结合以超分子“印迹模板”整合成分群为释药“物质单元”来进行重构,关联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进行生物药剂学评价。因此,提出以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关联构建具超分子释药“物质单元”特征的中药缓控释制剂设计与评价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符合中药多成分整体受控、同步释放制剂制备指导原则。超分子释药的“物质单元”结合中药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建立中药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和多成分缓控释制剂评价标准体系,旨在为建立符合中药制剂特征的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 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娥  贾晓斌  黄洋  陈斌  胡琴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81-2185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中药制剂研究新模式,并以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为例进行阐述,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答式释药系统能在特定时间、位点并根据生物节律变化释放药物,有效克服了机体耐药性,具有保护药物、局部靶向、抑制酶活性及记忆与表达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个化药制剂品种上市。该文主要综述了该释药系统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同时考虑复杂中药(复方)中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尝试提出了基于中药组分应答式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为该递药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供一种评价多组分中药的基于数学集合的释药动力学方法.方法:以扶正化瘀方为研究模型,通过建立的基于数学集合的释放动力学评价方法指导扶正化瘀复方释药系统的制备,对其多组分释放特征进行量化评价,并采用Kalman滤波法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者比较结果均表明,扶正化瘀复方释药系统样本4与参比制剂扶正化瘀胶囊显示出释药同步.结论:此结果不仅验证了基于集合的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而且通过异步系数参数整体表征目标制剂的释放情况,并能从各特征峰信息的相对误差参数中找到释药单元剂量调整改进的方向,指导相关成分有目的性地调整,以使目标制剂满足与参比制剂释药同步性的要求,同时为多组分中药复方制剂的定量表征和评价中药多组分释放行为的同步性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0.
愈肠宁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药复方释药系统是在借鉴西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附现代医药理论研究清楚的复方物质基础,将其按复方配伍原则组合成不同释药单元,在体内完成释药过程,从而充分发挥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治疗理念。作者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概况出发,以愈肠宁为模型药物,初步提出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客观地指出目前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微球和微囊通称为微粒,是借助微囊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微粒型给药系统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提高中药药效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创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制剂。尽管中药微粒制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作者对微粒制剂在中药单体化合物、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和中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得多靶标的药物开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药以其多成分、多靶标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整体水平上阐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是当前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关键,而原有研发模式已不能满足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医中药精髓的需求。作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各种系统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研发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靶标发现、毒性预测、处方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也表现出独特优势。系统生物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从整体水平阐明中药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药开发的模式、综述系统生物学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结合的中药开发新模式,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使其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状态,得到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对最近的国内外文献中有关缓控释制剂的体内评价、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的体外评价方法的建立对中药缓控释给药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药理学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有利于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但是,鉴于中药有效物质的复杂性特点,进行体内过程分析,明确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提。为此,提出体内ADME过程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药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备受瞩目。作者对中药缓控释微丸制剂释药机制、制备方法、辅料及其体内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