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肉痉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SCI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假rTMS刺激,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rTMS治疗,采用"8"字形线圈rTMS刺激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M1区),刺激强度为80%的RMT,刺激频率9Hz,共4周,观察其对患者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的影响,并采用脊髓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Ⅲ(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ssure,SCIM-Ⅲ)评估其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下肢MAS分级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SCIM-Ⅲ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rTMS治疗后SCI患者MAS和SCIM-Ⅲ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改善显著,提示rTMS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有缓解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定微创介入脉冲射频功能性选择神经后根治疗脊髓损伤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所致下肢肌痉挛患者30例在C型臂的影像定位、造影剂确定针尖的位置和射频针特有的神经监测双重定位下,选择性地对腰2~骶2神经后根进行射频脉冲,改善肌痉挛。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定步行能力。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痉挛状态均明显缓解,步行能力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创介入功能性选择神经后根治疗脊髓损伤下肢肌痉挛创伤小、安全、有效,具有可选择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伸筋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伸筋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伸筋丸组加用伸筋丸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肢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作为评定肌张力指标,采用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腓肠肌硬度的改变,测量其杨氏模量值(Young'S modulus)。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两组的MAS、RMS、Young'S modulus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伸筋丸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伸筋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有利于改善患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7例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6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及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55.17%,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活动能力,可明显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波药物导入联合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下肢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9月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下肢并发症的患者40例,应用单盲法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20例,应用超声波药物导入联合针刺治疗,应用血管彩超、生活质量量表(WHOQOL)、痉挛状态量表(Ashworth)观察2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腘动脉血流分别为(42.1±5.1)cm/s、(36.5±6.5)cm/s;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74.3±9.8)分和对照组(66.5±9.71)分,痉挛状态评分治疗组(9.14±2.6)分和对照组(11.7±3.1)分,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波药物导入结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下肢并发症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孔神经前支射频热凝治疗脊髓损伤后股内收肌群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脊髓损伤致股内收肌群痉挛患者,对比观察常规康复治疗及闭孔神经前支射频热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常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46.7%,射频治疗后总有效率96.7%,随着时间延长,痉挛增加不明显,总有效率高。结论:闭孔神经前支射频热凝治疗可快速有效的缓解股内收肌群痉挛,缓解疼痛.提高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魏俊青  任树芬 《河北中医》2013,(12):1895-189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脊髓损伤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0%~100%,其中有临床表现者占15%^[1]。脊髓损伤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发生率与脊髓损伤后的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有关。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2],因此早期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能够减少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2010-01-2012-10,我们对21例脊髓损伤患者给予规范的预防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和双下肢、足底穴位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卉 《陕西中医》2013,34(7):858-85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肌肉痉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肌肉痉挛的评定,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双上肢屈曲痉挛、双下肢内收伸展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肩关节挛缩等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炜炜  李宁 《中国针灸》2010,30(6):473-477
目的:探讨针刺痉挛肢体穴位对脊髓损伤双下肢痉挛患者痉挛症状的改善是否有帮助,观察患者对针刺的接受程度。方法:对9例患者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重手法、轻手法针刺下肢方案及物理治疗方案及其各自对照治疗方案(针刺或治疗上肢)的3个周期共计29周治疗。疗效结局以患者临床痉挛指数、每日痉挛频率及基于患者结局意愿的报告为主。结果: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均没有使9例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加重(均P0.05),3种治疗方案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日痉挛频率的改善方面,重手法针刺方案较其他两种治疗方案有明显不足(P0.05);结局报告提示患者不愿接受重手法的刺激。结论:针刺痉挛肢体穴位对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症状没有加重的趋势,是一种安全的痉挛症状治疗方案,但重手法的刺激是可能影响患者寻求针灸治疗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病变,本文主要概述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和康复指导,常见并发症如泌尿系统的感染、自主神经反射紊乱、关节痉挛、位置性低血压等.可见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和康复指导从脊髓损伤开始进行,贯穿始终,以最大程度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