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宫复旧不全联合用药与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复旧不全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产后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的81.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血象异常消失时间、子宫压迫消失时间、恶露异常消失时间以及腰腹重坠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复旧不全联合用药与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对子宫收缩进行有效促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协定产后方治疗子宫复旧不良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治疗的82例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缩宫素肌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院协定产后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恶露及伴随症状消失时间、子宫复旧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露消失时间、子宫压痛消失时间、腰腹重坠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子宫三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阴道出血量、血质、血色、面色、小腹疼痛及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协定产后方治疗子宫复旧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恶露的早期排尽,改善躯体症状,促进子宫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娟 《陕西中医》2013,34(7):778-779
目的:观察益母草软胶囊在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92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母草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疗效评价结果。结果:治疗组恶露淋漓消失时间提前至用药后10d内,腹痛时间和用药时间均明显缩短,继发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益母草软胶囊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可有效缩短病程和产后腹痛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缩宫素联合养血复宫方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养血复宫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压痛、腰腹重坠及恶露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缩宫素联合养血复宫方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临床疗效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化颗粒联合缩宫素静脉滴注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4月—2014至1月就诊于本院的98例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生化颗粒内服,每次2袋,日2次,两组均连用1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腰腹重坠、子宫压痛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月经复潮时间和复潮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化颗粒联合缩宫素静脉滴注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新生化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效果显著,促进了女性生殖健康,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升陷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缩宫素肌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陷汤加味治疗,治疗5天后观察两组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子宫复旧相关指标、恶露止血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复旧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恶露止血时间与恶露排出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升陷汤对于产后气虚血瘀型恶露不绝疗效较好,能促进子宫复旧,并缩短恶露排出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92例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20 IU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我院自拟"养血复宫方"加减治疗,1剂/d,分早晚2次服用。2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腰腹重坠、恶露异常及子宫压痛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效果甚佳,其可显著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及体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联合缩宫素鼻喷剂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气虚血瘀型子宫复旧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缩宫素鼻喷剂联合益气化瘀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缩宫素鼻喷剂联合益母草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停药3 d复诊,记录止血时间,采用超声测量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宫腔内回声最大径的变化,评定综合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子宫体积及宫内异常回声直径线均较治疗前减小,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服药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化瘀方联合缩宫素鼻喷剂有助于改善气虚血瘀型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子宫复旧,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且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桂枝茯苓胶囊和复方益母草胶囊联合用药在产后恶露不尽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信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6例产后恶露不尽患者,采用乱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口服复方益母草胶囊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联合复方益母草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产妇的8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恶露平均干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在服药期间均未发生服药不良反应。结论:产后恶露不尽产妇联合使用桂枝茯苓胶囊和复方益母草胶囊临床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熵的血瘀证症状、体征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霞  孙占权  王阶 《中医杂志》2006,47(9):689-690
通过查阅各时期的相关名医专著、医案以及中医文献,对血瘀证古代文献进行整理,选取关于血瘀证的症状、体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基于信息熵的关联度对临床血瘀证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规范化研究,提取血瘀证的症状、体征,与文献检索相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凉血化瘀法对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31-1132
目的探讨凉血化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大鼠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以随机表法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1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后四组采用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3h治疗1、2和3组分别给予凉血化瘀合剂2.4、4.8和7.2mg·kg-1·d-1灌胃,其他三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ET和TNF-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血ET和TNF-α轻度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ET和TNF-α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ET和TNF-α明显下降;治疗组间比较血ET和TNF-α下降相近。结论凉血化瘀法治疗大鼠脑出血后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抑制ET表达和TNF-α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湿热瘀结"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瘀血阻滞”为EMT的基本病机似得以共识。根据EMT的中、西医学病因病理基础,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情况,认为湿热瘀结是EMT的主要病机之一,亦是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治疗EMT不应仅仅针对瘀血阻滞的基本病机和盆腔已形成的病灶,而更应针对导致瘀血内阻的相关病因以及瘀阻成变生的病理结果,即针对病因的所谓“治病求本”和兼顾病理的“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以阻断因果交织的恶性循环,从“湿热瘀结”论治EMT即是对这种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枕大神经痛为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常因风寒、感冒引起,也可因颈部外伤、增生性颈椎病等颈椎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兼含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此患者血压高引起头昏、头晕入院,入院后一天出现头痛,多考虑脑血管意外,但经头颅CT及腰穿可排外,结合患者曾患感冒,故此患者诊断明确,治疗有效.临床上头痛原因很多,所以我们临床医生要熟练掌握常见多发病的诊疗,也要熟悉少见疾病,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真心痛的证型规律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心肌梗死60例,对其辨证分型进行归纳,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例为对照,对其血脂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瘀、气虚、痰浊为真心痛的主要病机,痰瘀痹阻证、气虚血瘀证和气阴(血)两虚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HDL降低和VLDL升高与真心痛发病密切相关。血瘀证、气虚证和痰证与VLDL升高密切相关,气虚证与TG升高密切相关。结论 真心痛辨证应重视血瘀、气虚、痰浊;HDL降低和VLDL升高是真心痛发病的危险因素;血瘀证、气虚证和痰证的真心痛患者VLDL水平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比较、血流变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参考数据。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辨证分为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各20例,同时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沉降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密切相关,高黏、高凝状态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论通导瘀热是治疗急性肾衰的重要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强调瘀热相搏贯穿于急性肾衰发病的全过程中,瘀热相搏、湿毒内蕴、三焦壅塞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导邪外出、调畅气血、恢复气化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防变救逆的着眼点。运用通导瘀热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导泻实邪,破瘀与行散并举,解毒与化湿同用,因势利导,移邪外出,邪去腑通,使瘀热无以搏结,血行得以调畅,气机得以条达,血行则气行,气化功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药物治疗。按要求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体针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体针联合药物组相比,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更明显(P〈0.01)。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针联合药物及头、体针联合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也证明了应用针刺手段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过程中头、体针联合应用的效果好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20.
王毅  聂广 《世界中医药》2008,3(1):10-14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传染病等领域的关注,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论述了邪毒的特征及致瘀机理,对邪毒致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由此揭示邪毒致瘀在急性传染病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并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