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Bobath疗法)和治疗组(40例,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及血清NSE和TGF-β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33/4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口眼歪斜、失语或舌强语謇、肢体麻木和半身不遂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口眼歪斜、失语或舌强语謇、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SE和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SE和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NSE和TGF-β1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筋骨针疗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缺血性中风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何林  钟琪 《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2):21-24
摘要: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针刺“五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Barthel 评分、CSI 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及血清TGF-β1和NSE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两组患者Barthel 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水平显著升高,CSI 评分明显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患者NSE水平显著降低,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 <0.05)。结论: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112)和对照组(n=108)。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痉挛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巨刺法+痉挛治疗仪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及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抑制患者痉挛程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及Bobath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加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6例)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比较两组临床效果。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2.8%,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395,P=0.018)。结论:Bobath技术与推拿疗法联合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温通刮痧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中风病的中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通刮痧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 Fugl-Meyer 评分(FMA)以及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 2 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33%(28/30),对照组为 76.67%(23/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通刮痧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能明显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的症状,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及FMA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FMA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SI评分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