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2.
“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根据萎缩性胃炎(中医)病理特点及演变,提出“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这一新的病症概念,探讨机理,归证分型,优选辨证论治调控途径,提出的辨治四要点,切中萎缩性胃炎病损关键,提高了临床疗效。1发病机理探讨萎缩性胃炎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发病机理为脾胃素虚,遭受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螺杆菌)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临床病理特点),其在病理演变、转化过程中.又可出现一系列伴随病理变化,可因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火气克犯脾胃,形成郁热型肝胃不和;又因火热内燔,不仅灼伤肝阴,且易伤胃津,形成阴虚型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脾虚湿蕴,土壅木郁,致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形成脾虚型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3.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转癌率也较其它胃病为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健康。余近年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专科门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略有体会,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简介如下:一、辨证求因应注意肝肺胃的相互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萎胃”)与祖国医学胃脘痛等症证有关,叶天士论胃脘痛,就注重肝胃的关系,强调肝气犯胃,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同时又注意胃对肝的反作用,认为“胃属腑,腑强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失”。根据个人的临床体会,本病的肝气犯胃与肺虚不能制肝有关,而肺虚不能制肝,又与中虚胃弱,肺气失养有关;肝气不郁不生热,胃阴不足与肝热伤阴有关;肝肺不郁不气滞,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包括西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 病因上,多南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元气所致,其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因而亦多易出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如发病之初多为实证,有寒凝、食积,气积之异,然三者之间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古人称为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笔者禀承师训,结合临床,自拟娑罗饮治疗,应用20余年,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1立方依据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胃为仓凛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所以往往脾胃同病。肝属木,其体阴而其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而疏泄之正常,又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木旺乘上;或中土滞,肝失条达;或肝火亢盛,灼伤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养;可见胃病多与肝…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采用四合汤(香附散、百合汤、丹参饮、失笑散)治疗以气滞寒郁为主证的胃脘痛,疗效满意。 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与肝关系至为密切。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尤易引发忧思恼怒,致肝木横逆犯胃,气机不畅,不通而痛,故而该证为胃脘痛之首,且易挟寒则发,因寒性收引,更使疼痛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9.
321例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匡君 《河南中医》2000,20(1):57-58
胃脘痛321例按临床表现确立类一个主要证型: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和胃阴不足证,并据其病理变化归纳为六个兼证:寒邪犯胃、肝胃郁热、湿浊中阻、痰饮内停瘀血停滞、饮食停滞。依疏肝理气、和胃有;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养阴益胃为法协定处方,并随中减治之,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刘哲 《河南中医》2016,(3):409-410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以及脾胃素虚等,张庆祥教授认为引起胃部气机失调的主要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且与肝、脾关系密切,主张从肝脾胃三者的角度来论治胃脘痛,方用柴平汤为基本方,具有疏肝健脾,清热祛湿,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因脾虚肝郁,湿热内扰,肝胃不和等导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为主症的胃脘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