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2.
衡狮静  叶静 《河南中医》2006,26(4):68-70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鬼邪,产乳金疮”。石膏为《伤寒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味中药,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其清热功效显著,故有“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的美称。本文作者想就石膏清热的功效及临床的配伍应用,结合近年来的文献做一综述。1石膏应用于热证1.1表证有热可用石膏辛寒清透,不但可清里热,同时辛散,兼可解表热。恰当的运用不但有助于表热的祛除且无寒以伤中,引邪入里之弊。在《伤寒论》治表郁轻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中石膏的使用即…  相似文献   

3.
黄开泰 《四川中医》1995,13(12):8-8
表邪传里,是外感疾病的基本传变规律。《伤寒论》把阻断表里传变作为既病防变的首要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其主要防治方法有: 1、导邪出表法:为治中寓防之法,主要用于病邪在表,欲传入里,里有抗邪能力,病势向外的表证。如15  相似文献   

4.
外感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心得赣榆县中医院(222100)张来华关键词外感发热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辨证施护外感发热多因感受六淫或疫疠之邪引起,临床以发病较急、热势偏高为其特点,常兼有咳嗽、气急、胸闷等症状。笔者在10余年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对外感发热区别...  相似文献   

5.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6.
<正> 万全(约1495~1580年)乃明代著名医家,行医50余年,长于儿科病诊治,笔者仅就其对小儿热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观点及见解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万全认为小儿病的病机特点是易寒易热,在卷一《形气发微论》篇中说:“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在卷二《诸热》篇中还说:“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足以可见万氏特别重视和强调“易热”的特点。万氏在临床上,把热证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在卷一《原病论》中说:“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外感主要是感冒风、寒、温、湿之邪而致,如卷一《急惊风有三因》中说:“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内伤发热主要原因是饮食积滞而发热,变蒸疮疹而发热、胎热及疳热等。卷一《原病论》中说:“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卷二《心所生病》篇还说:“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适应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方,被后世誉为仲景众方之冠。其适应症为:太阳中风证;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表证兼里实,先解表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未解者;表证兼轻度里虚者;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者。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抓住发病机制是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者,使用桂枝汤皆有良效。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伤寒专指外感风寒之邪而致的热病。其初期为寒邪袭表,卫气郁闭,营阴不得外泄而出现的一列发热见证,若治之不当,外邪循经内传,又会出现一系列的里热见证。所以在疾病的治疗及转化过程中始终与津液的存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张仲景确定治疗的  相似文献   

9.
麻黄汤应用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是太阳伤寒表药。但今世应用麻黄汤者鲜见,主要受金代刘完素力倡火热学说:“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和明清期间,温病学派兴起,多认为外感风热、少见伤寒等影响。故今人不析伤风或伤寒证之所在,一遇外感即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辛凉解表。我们发现属于寒邪所致的发热证,即发热恶寒或恶热、无汗,口渴欲饮等状,服麻黄汤汗出邪散病除,立杆见影。所以我和刘广芳从1983年秋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症,目眩是《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主症之一。在外感眩晕中,少阳郁热证是其常见证候。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有详尽通解,基于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的病机认识及证治观点,结合外感眩晕的临床特点,认识外感眩晕少阳郁热证的病机内涵。并以前庭神经元炎为例,浅析少阳郁热证证治规律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辨治外感热病专书,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发现六经病临床表现及发展规律与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存在相似性。《伤寒论》六经理论阐述了外感热病由表到里病邪逐步深入的病理过程,其中太阳病属于表证,类似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属于里证,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证,类似现代医学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以及感染急性加重导致的全身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正>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甘草一两)是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名方,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病之中,寒邪伤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点,以三阴三阳为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即为伤寒病。伤寒病之中,若太阳经先受寒邪所犯,而正邪交争有力,即以麻黄汤作汗解,以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治法。若太阳经受邪,  相似文献   

13.
柴胡为临床常用之药,与其它药配伍可治各种疾病。笔者在治疗发热病中妙用柴胡收效甚佳现就临证所得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1解表热柴胡善于疏散表邪故首属辛凉解表药类,常治外感发热,《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小柴胡汤主之”。柴胡辛凉解表退热最擅长,可根据辨证分型之异,灵活配伍其它药物治之.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临证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本为治少阳病,是为口苦、咽干、目眩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而设。在《伤寒论》398条经文中,凡见之者三,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名方。伤寒,邪客半表半里,以此方外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其功效犹如兵不血刃而敌军遁去,城池收复,故称之曰“和解之剂”。后人更有“少阳百病此为宗”之美誉也。笔得在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中,依辨证论治学说之旨,将其广泛运用于内科杂病中之疑难者,每获意外之功,且屡试不爽,特予公诸,以飨同道。1走表入里治感冒 感冒届常见病、多发病,若治…  相似文献   

15.
一、试述解表与泻下;清热与温里;补益与消导方药的应用原则。答:病有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性,故临床上亦相对的分有解表、泻下、清热、温里、补益、消导等方药治法。 (一)解表:针对病邪在表而设,即《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它具有:1、解除外感表邪,治感冒初起;2、透达疹毒,治斑疹邪毒郁表;3、发散水湿  相似文献   

16.
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沧州后,却有效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三:(1)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机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请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1火部发之论惬学人*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郁发之”之语出自(…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对发热的证治对后世发热证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三阳病发热多为外感发热,三阴病发热多为内伤发热。太阳病发热者,可用汗法解表散热;阳明病发热者可用清、下两法,辨明在经在腑,用清法解毒清热或者用下法泻下里热;少阳病发热者,用和法和解退热;太阴病发热者,可用温法甘温除热;少阴病发热者,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热化者用补法滋阴清热;厥阴病发热者,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另外,合病并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治法;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有兼证者,可对证添加相应药物治疗。在针对发热一症的治疗上,太阳以汗法为主,代表方为麻黄汤和桂枝汤。阳明以清、下两法为主,代表方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少阳以和法为主,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以温法为主,可用小建中汤甘温除热。少阴以回阳救逆为主,甚者可反佐凉药引经,方用四逆汤类。少阴热化以滋阴清热为主,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厥阴以寒温并用为主,或用乌梅丸、或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用麻黄升麻汤,热证者用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18.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治热九法     
火证和热证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热多外感,火常内生,本文将热(火)证据其发病病机分为实热、虚热,集合了历代医家治热(火)证之法,详述热者寒之、导邪外出、火郁发之、祛邪清热以治疗实热证;滋阴制阳、补脾益气、养血除热、引火归元以治疗虚热证;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