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汗病的生理、病理等方面有许多宝贵的认识,如“阳加于阴谓之汗”“五脏化液,心为汗”等.采用频数分析法,从药物类别、性、味、归经等方面,对收集到的158则盗汗病古今医案中的药物进行挖掘分析,归纳总结了盗汗病证候特点及临床治疗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对收集到的208则自汗病古今医案治疗方药中的药物进行挖掘分析,归纳总结了自汗病临床治疗用药常用药物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常用药物性味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选择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常用15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再次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1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疏肝理气药次之,15味中药归经以入脾经(93.3%)和肺经(60.0%)的药物为多,药性以平性和温性药为多,五味以甘味和苦味药为主。结论:甘平与甘温之类入脾经药物为治疗IBS的首选药物;入肝经的酸味药白芍是IBS的常用药;选用入肺经且具有宣肺理气功能的药物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药物性味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对其中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再次统计处理。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疏肝理气药次之,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和肺经的药物为最多,药性以温性药和平性药为多,五味以甘味药和苦味药为主。结论:甘平与甘温之入脾经药物为治疗IBS的首选药物;入肝经的酸味药白芍是IBS的常用药;选用入肺经且具有宣肺理气功能的药物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浅谈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药单体的性味归经是解决目前中药应用范围越来越小,中药临床运用的品种越来越少的方法。本文阐述了研究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意义在于可扩大中医药物的药源,充实中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丰富中医传统理论,真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从单体药物与中药的同一性及传统中药、现代西药中单体的性味归经研究阐明其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方法必须以临床研究为主,动物试验、文献研究为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呃逆所用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呃逆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98篇中医治疗呃逆的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中医治疗呃逆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3.5%;用药以苦味为最,其次是辛味药,此两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4.3%,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的药物为最,紧随其后的是归胃、肺经的药物,此三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0.8%。结论:治疗呃逆应紧扣其病机,辛开苦降,药物以温性为主,脏则重在调理脾胃,其次是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主要加味药的频数分析,探索小柴胡汤类方的性味归经及其功效属性关系。方法: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为方剂来源,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以频数分析为切入点,引入黄金分割法,统计分析优选出的主要加味药及其药物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共涉及171味加味药,其中25味为主要加味药,频数之和为1 506,占所有加味药的62.53%,以白芍为首,以清热药为最,性味归经以寒、苦、归脾经为主。结论:运用频数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小柴胡汤类方加味药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参考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5篇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及中西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桥本甲状腺炎用药以苦味为最,其次是甘味药,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1.4%;药性主要是寒性,其次是温性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4.1%;"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脾经的药物,此两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39.8%。结论:从性味归经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肝,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本,湿热内蕴为标,后期出现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进一步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7):901-903
目的:探讨张学文教授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特点。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临证治疗脑病处方1123首,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比率占26.2%,平性药占25.4%,寒性药占17.9%,微寒药占15.0%,其他药性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比率占30.8%,苦味药占29.0%,辛味药占24.2%,其他味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归经方面,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占25.8%,归心经的药物占14.8%,归胃经的药物占11.5%,归脾经的药物占11.2%,归肺经的药物占10.7%,归肾经的药物占10.3%,归其他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均在5%以下。结论:张学文教授在治疗脑病过程中,用药平和,其性多温平稍偏寒,很少使用大热之品,其味多甘、苦、辛,多入肝、心、胃、脾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具体验案指出以补益肺脾、滋阴清热、养阴补阳之法治疗妇女更年期自汗疗效不佳时,可以活血化瘀治疗为基础,兼夹证可随证而治.  相似文献   

12.
头汗一症,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早有详细论述,后世医家多有补充。论述了各医家对鼻汗、额汗、颈汗、半边头汗、蒸笼头、饮食汗、但头汗出等的认识和分析,系统归纳出头汗症分为实证、虚证、里虚表实证,且头汗症与心、胃、脾、肺、肾等脏腑亦有辨证关系,为头汗症的临床辨证论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归肺经4味中药黄酮成分簇的“印迹模板”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中药体外归肺经的研究方法。方法 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只归肺经的苍耳子、鱼腥草、金荞麦、射干等13味中药为基础,确定鱼腥草、金荞麦、射干、桑白皮4味代表中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指纹图谱,并计算4味中药中所含各类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运用夹角余弦法计算其与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似性,以此建立构印定量关系,确定各成分归肺经次序。选择绿原酸、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表儿茶素、野鸢尾苷共7种对照品验证模型的黄酮类成分整体的构印关系及其预测能力。结果 鱼腥草、金荞麦、射干和桑白皮共含有437种化学成分,其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95 6,4味中药共含黄酮类成分204个,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78 0,仅次于生物碱的0.985 1。7个对照品的保留时间(tR)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S)呈良好构印关系(tR=831.4×S-790.3,r=0.861 4,P<0.01),适用于98.04%黄酮类成分簇的位次、相似度、相对相似度与tR的体外归经研究。据此可得第1位为桑黄酮D,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87 7,tR为30.88 min;第200位为绿原酸,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为0.958 2,tR为6.36 min;按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法算得的4味中药的总量一阶矩为24.26 min,列位21,能表征整体的99.19%,7种对照品的药材峰面积总量一阶矩为20.00 min,列位46,能表征整体的98.68%。结论 黄酮类成分簇是研究归肺经的“印迹模板”特征的适宜探针,据此能建立起定量结构信息与tR关系的体外中药归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熊兴富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6,(10):1844-1846
目的:采用计算机统计淡味中药的四气、归经、升降沉浮、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淡味药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以黄兆胜主编的《中药学》为蓝本,构建淡味药的性能数据库,并利用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淡味中药均以寒性最多(占64%),平性次之(占21%),凉性位居第三(占14%),无热性及温性药。归经中,以入胃经最多,占50%;入膀胱经、心经、小肠经各占36%;入肾经、肝经、肺经各占29%;入脾经、胆经各占14%。14味淡味药均具有沉降性质,无升浮性质中药,无毒性药物。结论:淡味药以寒凉、沉降为主,入胃经最多。  相似文献   

16.
对《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经脉循行图和经穴图进行了比较,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清代对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的认识,为后人研究清代针灸水平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督脉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选取35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实施手术后存活的患者有28例,存活率为80.00%,死亡的患者有7例,死亡率为20.00%。患者术后随访结果为:6个月存活了19例,存活率为54.29%,18个月存活了6例,存活率为17.14%,36个月存活了3例,存活率为8.57%。结论:针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来说,在临床上尽早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