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华细辛和北细辛HPLC特征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研究2种来源细辛的识别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细辛潜在抗炎靶点并寻找潜在抗炎成分。对89批细辛药材(12批华细辛和77批北细辛)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11个特征峰,用对照品、紫外光谱和LC-MS指认了11个特征成分。特征峰面积聚类分析显示华细辛和北细辛被分为2类,且利用特征峰面积比值可实现两者区分,当特征峰9(细辛素)/参照峰S(卡枯醇)峰面积比值大于5时为华细辛,小于2时为北细辛。对119种细辛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辛抗炎作用可能与COX-2,COX-1,iNOS,MAPK14,LAT4H,NR3C1,PPARG和TNF等8个靶点相关,其中COX-2最为关键,与5种特征成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细辛素、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均存在相互作用。此外,细辛脂素、芝麻脂素与iNOS,MAPK14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黄樟醚和细辛素可作用于iNOS,COX-1,LAT4H,甲基丁香酚可作用于COX-1,LAT4H。细辛脂素与芝麻脂素均可作用在COX-2,iNOS和MAPK143个靶点上,提示它们是细辛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COX-2分子对接结果和COX-2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可抑制COX-2活性,为细辛抗炎作用活性成分。基于HPLC特征图谱的华细辛和北细辛识别方法简便易行;预测到的细辛抗炎靶点和抗炎成分为完善细辛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辛的主治病证、配伍特点和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细辛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细辛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细辛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频数、均值等参数,运用SQL Server 2008开展数据的关联分析。从内服和外用2个方面分析细辛方的主治病证范围、配伍特点及常用剂量。结果:共采集到4 489首含细辛的方剂;从内服和外用2个方面分别挖掘出了细辛方主治频数最高的前15个病证、配伍频数最高的前10味中药;确定细辛内服汤剂的常用剂量范围为1.85~13.75 g。结论:细辛的主治病证与药物配伍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从汉朝至南北朝到清代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规律;细辛临床常用剂量以1.85~13.75 g为宜,针对不同的病证,可以配伍不同的方药、使用不同的剂量,不应受"细辛不过钱"的观点所束缚。  相似文献   

3.
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化湿和胃、醒神益智等多种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为β细辛醚、α细辛醚,具有解痉、抗惊厥和对戊巴比妥钠有协同等作用[1]。关于石菖蒲β细辛醚、α细辛醚成分的测定已有报道[2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RP HPLC法测定石菖蒲、水菖蒲药材中β细辛醚、α细辛醚的含量。1 仪器与药品美国惠普公司HP10 50 -高效液相色谱仪;瑞士梅特勒公司AE -2 0 0型电子分析天平。β细辛醚对照品,自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  相似文献   

4.
β-细辛醚体外皮肤渗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永奇  陈振权  吴启端 《中草药》2004,35(11):1232-1235
目的 考察β-细辛醚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体外皮肤渗透情况。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皮肤作为屏障进行体外透皮试验 ,采用 HPL C法测定在不同冰片、水性氮酮的溶剂中 β-细辛醚的含量 ,计算 2 4 h累积渗透量和稳态渗透速率。结果  0 .1%冰片对β-细辛醚没有促透皮作用 ;水性氮酮有降低β-细辛醚透皮的作用 ;β-细辛醚在 2 0 %乙醇中 ,2 4 h累积渗透量和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 (35 2 .6 2 4± 87.0 4 9) μg/ cm2、(18.90 2± 4 .84 0 ) μg/ (cm2· h)。结论 不加促渗剂的β-细辛醚溶剂体系 ,透皮吸收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00-102
目的:通过联用益气活血药黄芪注射液与灯盏细辛注射液,探讨两种药物联用对气虚血瘀证的改善效果。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留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在寒冷、潮湿、劳累、饥饿等多因素条件下导致大鼠气虚,腹腔注射0.6ml/kg肾上腺素注射液导致血瘀,按照临床使用总量不变原则换算剂量,将气虚血瘀证大鼠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为0∶10(即黄芪注射液0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2ml/kg)组、2∶8(即黄芪注射液0.4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1.6ml/kg)组、4∶6(即黄芪注射液0.8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1.2ml/kg)组、6∶4(即黄芪注射液1.2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0.8ml/kg)组、8∶2(即黄芪注射液1.6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0.4ml/kg)组、10∶0(即黄芪注射液2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0ml/kg)组与模型组,由于灯盏细辛本身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药,因此,将其设置成阳性对照。每组8只,腹腔注射药物至体内,每天1次。给药3天后,观察大鼠体征、记录大鼠体重变化、摄食量及游泳时间;测定凝血时间并取各组血清按照测试盒方法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并取各组全血测量其血液粘度。结果:各给药组均可明显降低气虚血瘀大鼠的全血粘度;能明显降低大鼠凝血时间,也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其中黄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8∶2(即黄芪注射液1.6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0.4ml/kg)时降低效果最明显;各组均有较好的降低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作用,其中黄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4∶6(即黄芪注射液0.8ml/kg;灯盏细辛注射液1.2ml/kg)最为明显;各组均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论:黄芪注射液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用对大鼠气虚血瘀症状有所改善,其改善效果较好,初步得出联用比例在黄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4∶6到8∶2的范围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细辛苗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采集生长1周和2周的北细辛苗以及生长3个月的北细辛植株,均分成地上(茎、叶)与地下部分(根),采用HPLC-TOF-MS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定性鉴别,以细辛脂素作为指标成分进行定量鉴别。结果:从北细辛地下部分共鉴定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α-细辛醚(1),N-isobutyl-2,4,8,10-dodecatetraenamide(2),9-methoxyaristolactamⅣ(3),细辛脂素(4),caulesnarinside(6)和chalcononaringenin 2’,4’-di-O-β-Dglucopyranoside(7),峰面积数值表明其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从北细辛地上部分共鉴定出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N-isobutyl-2,4,8,10-dodecatetraenamide(2),caulesauroneside(5),caulesnarinside(6)或chalcononaringenin 2’,4’-di-O-β-Dglucopyranoside(7)和peonidin 3-caffeoylgentiobioside(8)。仅在生长3个月的北细辛地下部分鉴定出了细辛脂素,其质量分数155.4μg·g~(-1)。结论:北细辛地上与地下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与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北细辛苗的不同生长阶段,相同部位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基本呈现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石菖蒲开窍醒神物质基础的药学系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石菖蒲开窍醒神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建立石菖蒲挥 发油特征指纹图谱;采用GC-MS及HPLC法比较石菖蒲、水菖蒲、九节菖蒲成分的异同;采用GC-MS法分析水煎液 与醇提液主要化学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β-细辛醚、α-细辛醚含量;采用GC-MS法分析挥发油入脑成分。结果 以 甲基丁香酚、顺式甲基异丁香酚、反式甲基异丁香酚、γ-细辛醚、β-细辛醚、α-细辛醚6个特征成分为指标, 建立了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辨识技术;石菖蒲、水菖蒲及九节菖蒲挥发油以及β-细辛醚、α-细辛醚的含量 存在明显差异,不应混用;在GC-MS可检出成分中,石菖蒲水煎剂、醇提液除含挥发油外,尚含有2,3-二氢-3,5二 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4H-Pyran-4-one,2,3-dihydro-3,5-dihydroxy-6-methyl-)与5-羟甲基糠醛(2- Furancarboxaldehyde,5-[hydroxymethyl]-)等成分;精制β-细辛醚纯度达99%以上;6批次药材中β-细辛 醚含量为1.09%-2.87%,α-细辛醚含量为0.011%-0.172%;顺式甲基异丁香酚、γ-细辛醚、β-细辛醚、α-细 辛醚4个挥发油成分能进入脑组织。结论 石菖蒲挥发油及β-细辛醚可能是药效活性的最主要有效部位(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品细辛与非正品细辛、细辛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及正品细辛间挥发油中主成分含量的差异,为建立中药细辛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资料?方法:首次用内标法对国产药用细辛12个种共24个样品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和黄樟醚(safrole)的含量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品细辛中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远高于非正品细辛;正品细辛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挥发油中两种成分的含量差异不大;三种正品细辛的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的含量依次为汉城细辛>北细辛>华细辛,黄樟醚的含量依次为华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学》[1]对细辛的一般描述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夏季采收,阴干,生用。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在《神农本草经》中,细辛被列为"无毒上品药",为止痛要药,"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方法 采用HPLC-DAD测定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的果、叶、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等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并以LC-MS检测细辛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是否存在。结果 通过对30份细辛果、97份细辛叶和97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检测的结果表明:3种细辛的果中均分布较高含量的马兜铃酸I(0.095-2.200 mg ?g-1)、9-羟基马兜铃酸I(0.012-0.103 mg?g-1)、马兜铃内酰胺I(0.025-0.147 mg?g-1)和马兜铃内酰胺II(0.120-0.144 mg?g-1),未检测到马兜铃酸II;3种细辛的叶中(除了2份样品)均分布有马兜铃酸I,含量为0.010-0.140 mg?g-1,其它4种成分未检测到;HPLC法在细辛根及根茎的97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中的任何1种,但经过灵敏度更高的LCMS检验,所测定的4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中均分布极微量的马兜铃酸I(0.4-2.4 μg?g-1)。结论 本研究通过检测大量的细辛采集样品和多省市的细辛商品,报道了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国药典》收载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情况,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把细辛药用部位由“全草”修订为“根及根茎”而保证细辛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