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对《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领会深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内经》"谨守病机"的疾病治疗观的具体实践;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是”证”的依据,“论”是“治”的前提,“辨证”与“论治”不  相似文献   

4.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5.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所创之方,遣方用药,法度严谨。临证中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经典巨著,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1],是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经典教材。其中不但有中医理论的阐释,更是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不但有大量成功临床案例之经验总结,也有失治误治后的教训,更有大量确有疗效的经方良药之临床应用示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为我们确立中医临床医疗的行为指南[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见于仲景《伤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9.
仲景对于血证的论治全面、具体、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仲景称血证为“血分”病。血分病无非火盛、气衰、寒凝、血瘀四种病机,或以虚实寒热概论之。仲景在血分病的论治中既遵经旨,又灵活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试分析如下:1 虚证论治规律 ①温阳补血,健  相似文献   

10.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